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10个数字解码中国“实践十号”科学卫星

4月6日,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为“实践十号”卫星实拍。 中国科学院 摄
中新社甘肃酒泉4月6日电 题:10个数字解码中国“实践十号”科学卫星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4月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新社记者采访专家,选取这颗卫星的10个关键数字进行解码。
3.3——“实践十号”总质量约3.3吨,由低轨道发射能力约3.6吨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其送入轨道。运载系统总指挥谈学军说,长二丁已发射26次,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保持着100%的成功率。
555——谈学军介绍,火箭主动段飞行约555秒,发射559秒后星箭分离。为最大限度排除地面重力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任务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在发射8小时以前才安装最后一个载荷,并对生命生长状况进行监控。
25——“实践十号”是中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从1974年开始发射返回式卫星至今,已是‘轻车熟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唐伯昶说,此番专门为“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研究量身定做,可谓名副其实的“空间实验室”。
10^(-6)——太空环境的重力约为地球的10^(-6),人类可以在此实现地面上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或生产新材料和昂贵药物等。“俄罗斯返回式卫星已达到10^(-6)g这一技术指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赵会光说,“实践十号”整体优于10^(-4)g,部分时段或位置将达到10^(-6)g。
13/7/23——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射的24颗返回式卫星中,共完成1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7项空间材料加工试验,23次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3次微重力测量试验,以及900多件植物种子、微生物、虫卵,100多件空间辐射剂量测量,20多件航天用器件的无源搭载试验等。
19——“实践十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介绍,卫星搭载了19个科学实验载荷,涉及28项科学实验研究,所有科学实验均具有创新性。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空间任务。
2——19项科学实验中有两项涉及国际合作。分别是,与欧洲空间局合作进行的实验项目是“微重力条件下石油组分热扩散特性的研究和Soret系数的测量”。与日本宇宙航天研发机构合作进行的实验项目是“多种空间熔体材料科学实验”。
3——据悉,“实践十号”回收舱设计在轨运行若干天,返回地球,着陆场为具有比较成熟回收条件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留轨舱将继续在轨工作3—5天,可以继续进行实验,之后舱段将坠入大气层烧毁。
10——胡文瑞回忆,筹备“实践十号”几乎已有10年,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科学卫星中准备时间最长的。赵会光说,距离上一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在2006年成功发射,也已过去10年。
11/6——“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联合了中国科学院11个研究所及中国6所高校共同参与,参与其间的科技人员近500余人。“实践十号”卫星工程则分为工程大总体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回收系统、地面支撑系统以及科学应用系统等六大系统。(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实践十号”科学卫星


大型杂技剧《花木兰》在澳门举行传媒预演活动
西藏:布达拉宫广场花团锦簇迎国庆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隆重举行
“18至20世纪俄罗斯帝国珍品展”广州开展
大熊猫“彩陶”“湖春”启程赴印尼
2017年“文化中国·全球华人音乐会”在京举行
300幼儿同唱祖国生日歌
中国出版代表团亮相内罗毕国际书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