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儿童信息泄密门”必须一查到底
骚扰短信、诈骗电话,很多人都不胜其烦。最近,连儿童的信息都敢打包出售、公开买卖、而且“精确到户”的一则报道,令人莫名惊诧。据记者调查,只需花32000元就能买到济南市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顾客还可以选择买哪个区的。儿童的信息不仅仅是营销敛财的小事,更事关下一代的基本安全与整个家庭的幸福,如果连这些都得不到保障、苟且容忍,那又有什么不能放纵呢?
最核心的问题是,被泄露的儿童信息何以“精确到户”?一般的社会机构没这个本事,顶多拿到个别信息,尚不构成全面威胁。而据“信息贩子”所言,他们的信息直接来自防疫部门,更有人明确声称“我是公务员”,尽管这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但是倘若真有公职人员牵涉其中,实在太伤民心,影响将会十分恶劣,同时也更令人们担心类似的“儿童泄密门”会不会较为普遍地存在。
为什么说防疫部门泄密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由于出于起码信任,以及事后观察、走访与沟通的需要,家长们往往都会将孩子的姓名、年龄、特征、病状,以及家庭的住址、联系方式,和盘托出并且一一登记在册。也正是由于防疫部门属于公立机构,“国家的单位”,才能获得这份信任。如果真如“过期疫苗”“假冒奶粉”一样,再令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恐怕是不太好向公众交代了。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一查到底,毫不迟疑。干这行的,无利不起早,无论窃密、交易,还是转账、汇款,在现代的刑事侦查技术下,电子证据都是铁证,决不存在任何难处。能不能抓出吃里扒外一条线来,能不能查出线上的大鱼、小鱼都是些什么沐猴而冠的货色,关键就看决心大不大、手腕狠不狠、力度到不到位。每一次这样的战役,都是我们挽回公信、重塑形象的着力生长点。
社会信任的底线,不能被屡屡击破。更迫切的,需要一场彻底的反思:我们究竟会为明天的花朵,构筑一条怎样的防火墙?互联网的时代旋律下,国人安全意识、隐私观念不断强化。监管要跟得上社会心态进步的步伐,必须要看到个人的隐私与安全领域,哪怕存在些小的疏漏,都容易触发集体的恐慌。在这方面,越是早些未雨绸缪,越是稳定人心与引导预期的成本最低、收益较大的理性之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儿童信息泄密门” 个人信息泄露 幼儿信息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