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海南文物保护与修复:蹒跚行至稳健
编者按:
博物馆里的文物,在灯光和展布的映衬下,总是熠熠生辉,让观者心生感慨。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些精致的文物刚出土时,有些又黑又脏、残缺不 全甚至面目全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隐于幕后,默默付出心血和汗水,经过繁琐、枯燥、漫长的修复,让文物焕然一新。在这浮躁的世界里,他们秉承着传统的工 、匠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与文物作一次又一次的对话,并充当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流使者,他们是文物修复师。本期《海南周刊》关注海南的这个群体,为读者讲述那 些有关海南文物修复的人与事。
省博文保人员在对一件铁器进行除锈处理。省博文保人员采集浸泡华光礁I号船板的离子水进行化学分析。
省博工作人员在查看一件罗盘。
为了几两修补文物用的漆在山上辛劳一整晚,一天只能织出几寸缂丝,修补一件文物常常要花好几年时间……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 爆红,片中那群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又极具工匠精神的文物修复者高人气地走进了大众视野,也引发大家对文物保护和修复这些幕后工作的关注。
不比内陆的文物大省,我省的考古以及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我省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现状如何?文保队伍建设水平怎样?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省博物馆以及省文物局的相关人员。
主角:万余华光礁Ⅰ号文物出水,修复工作将持续至2026年“文物修复一般分为3类:考古修复、展览修复以及商业修复,目前省博物馆的修复主 要是前两种。”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员包春磊博士介绍道,以我省目前的情况来说,文物在出土、出水后经过处理,一部分可以在现场进行修复,一些破损严 重的就要做好保护后运到省博来,在这里接受进一步修复。
对于省博的修复团队来说,日常修复保护的对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类是馆藏文物。例如一些织物类的藏品会因为空气潮湿而长霉,修复量往往与这一年的天气等各种因素相关。
第二类为各市县博物馆或文物单位请求协助修复的文物,若亟待修复的文物规格较大,省博的修复人员就会去往市县开展相关工作。
第三类是华光礁Ⅰ号出水的大量文物。据介绍,华光礁Ⅰ号出水的文物含木质船板、陶瓷器、铁器等,有1万多件。2008年,华光礁Ⅰ号所有的出水文物都被运至省博。
这第三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也是目前省博文物修复及保护的主体工作,是我省可移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重点。
“目前,出水的陶瓷器保护修复工作已经结束,保存在文物库房内;511块沉船船板的脱盐脱硫工作已经结束,下一步将进行填充加固工作。在省博二期开放时,这些出水文物将会和参观者见面。”包春磊介绍道。
历史与岁月沉淀出一件文物的底蕴,也侵蚀出这件文物的斑驳。据介绍,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可谓“量身定制”,而修复时长也会因各自情况而不同。被列为国家级的文物,其修复方案还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审批。
这样的严密与谨慎都源自于文物的珍贵以及修复工作的重要。修复人员们的日常工作除了进行修复保护外,还要研究如何在修复时把对文物的损伤减少到最低。
此外,按照目前的修复理念,修复工作应该是可逆的,当发现更优的材料时,就需要用新型材料去替换上一次修补时使用的旧材料。
据了解,我省下一阶段的文物修复工作,华光礁Ⅰ号仍是主角。按照计划,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分为3期。2008年至2015年底 为第一期;2017年开始,将进入第二期,主要工作是将高分子材料填充进船板的空隙内进行支撑,随后进行干燥和定型;第三期工作将在8、9年后开展,预计 有关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的全部工作将在2026年底完成。
能力:专业人员稀缺,市县几乎没有独立文物修复能力
海南省博物馆作为全省文物领域内的龙头单位,拥有着全省范围内最好的硬件设施以及专业的文保人才。这样的平台与资源也让他们承担起了全省文物 修复保护的主要工作。省博文保团队面对着全省数量最多、份量最重的文物;此外,一些市县会因自己暂无保存条件和修复能力,将其文物送至省博进行保管和修 复。
然而,由于我省在考古及文保方面起步较晚,省博虽有一些可以进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但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文保中心。
“前几年,馆内的文物仅由我们藏品保管部来进行保管。随着我们这个部门里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多了起来,大家才慢慢开始了修复保护的工作。”包春磊介绍道。
馆内的待修复文物、华光礁Ⅰ号的出水文物……6人规模的文物保护力量面对这样的修复量还是显得有些薄弱。对于一些修复起来特别困难的文物,省博也会外请专家来协助进行修复保护工作。
目前,各地的博物馆都实行“属地管理”政策。省一级的博物馆如省博、省民族博物馆相对来说情况比较好,可独立保存文物。市县级的博物馆由于相关投入有限,硬件设施的限制与专业人才的缺失,让它们几乎都没有独立进行文物修复的能力。
海口市博物馆负责人陈鸿辉告诉记者,海口市博物馆也需要外请专家来对馆内的字画等文物进行修复。
记者也从省文物局了解到,不少在文物工作方面较薄弱的市县,没有可供布展的展馆,库房的保管条件也有待提升。与内陆的文物大省相比,海南的文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现状:文物数量可观,文物修复起步虽晚但前景可观
英墩遗址入选2015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省博二期不久之后的开放……政府的各项投入,文物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看到眼前这份“稚嫩”后那依然繁重的任务。
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公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观念与意识,促使我省各级文保力量渐渐强壮起来。
海南仅华光礁I号沉船上就有近2500件残破的陶瓷器急待修复,工作量巨大。而目前南海发现的沉船总量还在不断增加,数量估算将不低于1000艘。海南的文物修复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前景乐观。
“以前藏品保管部仅有保管职能,随着修复工作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员的扩充,修复保护与原来的保管会有越来越清晰的分工,逐步分出独立的一支队伍专注文保。”包春磊介绍,接下来,部门还计划招聘具有海洋学、仪器分析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
“目前,因为我们修复量大,队伍比较年轻,大家往往是有任务一起上,但随着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主要负责的文物种类,我们这里的文保人员也会根据个人爱好及专业背景,从‘全科医生’向‘专科医生’发展。”
据介绍,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每年都会组织培训,为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传授最新的技术与理念。
除了这些软件资源,省博在近几年内还陆续配备了不少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量,今年还将购入用于杀除各种文物害虫的真空充氮等设备。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市县政府也在加大对当地博物馆及文物工作的扶持,例如报建符合标准的文物库房等等。
“随着大家对南海海域各方面工作的重视,我们能够看到我省的文保工作在向内陆的文物大省靠拢,不断在进步!”这位负责人说。
编辑:陈佳
关键词:海南文物 保护与修复 蹒跚行至稳健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