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游春图》背后的“古迹卫士”
终于,在此次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中初次见到了久违的展子虔《游春图》。站在真迹面前,在感叹距今1400余年画作能如此精妙绝伦之外,不自觉想了很多……
宫中“石渠宝笈”特展之所以空前火爆,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功不可没。非美术专业的朋友们自然想前来一睹这幅久负盛名的国宝风采,而对于美术圈的行家们而言,展出的精品又岂止《清明上河》?如现存最古老的纸本国画,韩滉的《五牛图》;展现魏晋书风的仅存真迹东晋王珣《伯远帖》;又如李公麟手绘千马百人,气势恢宏的《临韦偃牧放图卷》,随便拿出哪一张价值都不逊于《清明上河图》。当然,还有隋朝大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毫不夸张地说,展子虔的《游春图》随便放在我国任何一家博物馆中,都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因为它有着太多的唯一性:最早的青绿山水;画家唯一一幅存世的作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轴画……单凭任意一项都将顺理成章地被归位国宝之列。《游春图》描绘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境,以咫尺之距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画中描绘水波纹之细致,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和谐,时至今日仍觉气韵生动,色彩更是厚重浓艳如初,全然不觉此画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隋代《游春图》的创作,开启了我国青绿山水之源,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步入成熟期。想同期的西方世界刚刚步入中世纪,绘画艺术远未发展成型,我们的先人已将山水人物,远近高低层次等处理得如此妥帖,真正做到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蔚为大观。现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导致世界大同,随着城市建筑日趋千篇一律,拿什么来证明我国独一无二的人类文明?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我们还有如《游春图》此类代表着人类审美与思想最高境界的书画艺术瑰宝。
然而,我辈后人今天仍能在故宫的特展中欣赏到这幅国之珍宝,则必须要感谢一位已经故去数十载的,视字画名迹甚至高于生命的大收藏家,“游春主人”张伯驹先生。
就在去年,一部名为“The Monuments Man”(译为“古迹卫士”)的好莱坞影片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这不是一部靠夺宝探宝来吸引观众眼球的典型好莱坞商业大片,相反,由乔治·克鲁尼,凯特·布兰切特,马特·戴蒙数位影帝影后加盟的影片则是一部以保护艺术品为主题的作品。故事取材于二战结束尾声时的史实,在希特勒不可一世的版图中,他堪称最嚣张的计划便是将各国的艺术瑰宝悉数掠夺至他度过童年和少年美好时光的奥地利林茨,并在此兴建一座世界上最叹为观止的博物馆。当希特勒在二战战败准备逃回德国时,所有被他搜刮抢掠的艺术珍品也将被集中带回。为了将所有稀世珍宝据为己有,他还特意颁布了一道“尼禄法令”:若他自己身遭不测,纳粹德国将遵命摧毁所有文物。为了能使所有珍贵文物“完璧归赵”且避免更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在战乱中惨遭灭顶之灾,由几位美国艺术史及文物考古学专家组成小分队不顾自身性命安慰飞赴一线战场挽救被希特勒掠夺的艺术品。而当我在影片中看到那些“古迹卫士”宁可牺牲生命保护那些人类艺术瑰宝之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竟是我曾经读过的一段张伯驹先生的史料。
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传世国宝陆机《平复帖》流失海外,张伯驹先生变卖家产将这幅存世最早,堪称“中华第一帖”的墨迹法帖重金买回。即便在他被歹徒绑架生命堪忧之际,依旧关照夫人潘素“宁死魔窟,绝不允许拿《平复帖》来赎身”,以至受困于绑匪处八个月之久。待赎身脱离虎口之后,为保国宝安全,他与夫人又将《平复帖》等传世字画逐一缝在被子里带出早已沦陷的北平。仅张伯驹先生为一幅《平复帖》所付出的心血,他就无愧于我国“古迹卫士”的称号,更何况他又岂止拯救了一幅国宝?
今天陈列于故宫武英殿“石渠宝笈”特展中的《游春图》则是张伯驹先生为避免国宝流失海外又一载入史册的壮举。当清末溥仪退位逃出京城时,曾随行携带大量古玩字画,致使国宝散落民间,其中就包括这张展子虔的《游春图》。待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张伯驹先生得知这幅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落到了北平古董商人马霁川手中,便执意收购。对于画作当年错综复杂的归属问题,交涉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及购买画作最终的成交额,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非本文重点暂不详述。但被历史盖棺定论的史实,则是张伯驹先生忍痛割爱,将已寓居多年的,原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居弓弦胡同豪宅出售,连带夫人潘素的陪嫁首饰一并变卖筹款,最终凭一己之力使得国宝《游春图》避免了流落海外或再次遗失民间的命运。
待张伯驹先生成功收购《游春图》之后,无数人愿以高价求购,他都拒绝出售。因为他始终认为,这幅“国宝中的国宝”必须归国家所有,让子孙后代都有机会欣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于是,当1956年国家号召买公债时,手中已无现钱的张老与夫人潘素毅然决然地将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等八件古代书画精品无偿捐赠国家,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公债。随后,他又将这张稀世珍宝《游春图》以原价转让给国家,由国家文物局收购后调拨给故宫博物馆,历经数十载的流离最终得以“完璧归赵”。时至今日,我辈后人能够在全城热捧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所欣赏到的,早已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而是这幅作品1400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历史,以及张伯驹先生倾尽家产力保传世遗珍的心血。
一幅《游春图》代价几何?足以让张伯驹先生一夜之间从豪门巨富变得债台高筑。要知道他可是民国时期与张学良,袁寒云,溥侗合称“四公子”的贵族,被誉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却为了一幅画能够倾尽家产,断然舍弃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想古今中外,无数英雄大师栽倒在从富可敌国到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心理的双重落差之下,更莫谈张老不是没有选择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决定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仅是源于对传统字画的痴迷,对国宝发自肺腑的珍视以及他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试问,有多少人有这等魄力和决心?还有比这壮举更让人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么?
随着全民对“石渠宝笈”特展的热捧,公众对于传统经典艺术日益增长的关注与热情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尽管绝大多数观众今天仍是为了《清明上河图》而将平日里门可罗雀的武英殿挤得水泄不通,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全世界几十亿人飞赴巴黎卢浮宫也多半是为了在《蒙娜丽莎》前拍张照片到此一游。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全民艺术熏陶的普及化,更多精彩专题类展览的陆续呈现,公众终究会将关注的焦点由一幅作品转向更多国之珍宝。届时,《游春图》的无价与张伯驹先生的传奇经历定会被更多艺术爱好者所铭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个体的力量堪称渺小,曾经富甲一方的“游春主人”也最终落得个潦倒而逝的悲凉结局,但其倾尽万贯家财所换来的却是对后世子孙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我们依旧能亲临现场通过实物感受我国文明的伟大与不朽。一幅艺术作品的存世,除了其自身的不菲价值,还是民族文明曾经存在的历史见证,博学多才的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显然深谙此理,此乃《游春图》之福,更是国之幸也。
编辑:陈佳
关键词:《游春图》 背后的“古迹卫士” 石渠宝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