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污染事件之后,美国民众在追问什么
最近,当中国媒体聚焦“常州学校化工污染”事件之时,美国民众也在追问一起公共卫生事件——“弗林特铅水危机”。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居民一直在喝“铅水”,这给居民特别是儿童的健康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害。因为此事,当地政府不仅面临巨额赔偿官司,密歇根州长斯奈德的“白宫梦”更碎得连渣都不剩。
弗林特市是通用汽车诞生地,如今萧条已久。2011年度审计显示,这个只有近十万人口小城,却有2500万美元财政赤字,其中水费欠账高达900万美元。为了履行密歇根州长斯奈德的竞选承诺——改善高破产风险城市的财政状况,弗林特的新市长决定边修管道边“省银子”,其间启用备用水源——弗林特河河水。
弗林特市长这一决策的背景是,如果建新供水管道,需要两年时间;但如果换一家自来水供应商,每年可以省500万美元水费。但是,由于弗林特河水质欠佳,环境部门未进行水质处理就切换水源,老旧的市政管道很快遭到河水腐蚀,发生了严重的铅泄漏事件,弗林特居民只敢喝瓶装水,洗澡要开车到其他城市。
美媒形容这是一场“让整个国家丢脸”的公共卫生灾难,估计综合治理费用最终将高达15亿美元。有人认为,这场灾难是当地政府的省钱策略造成的。但笔者浏览美媒报道发现,媒体在讲述事件原委时,大都会提到政府的省钱考量,但未见对这一考量的批评。事故调查进行到现在,国会听证会开了几回,也没有曝出有涉事官员借此中饱私囊的丑闻。
媒体调查发现,引入弗林特河水不久,政府就接连收到居民投诉,科研人员几次发布水质报告示警,工厂宣布因机器生锈停用河水,但市、州乃至联邦政府一直反应迟钝,主政者反而上电视搞“喝水秀”否认水质问题。直到一年半后,医生发现弗林特儿童血铅超标,政府才低头认错,但烂摊子已无法收拾,连白宫都不得不介入,小城水危机震惊了全美。
因此可以说,当地政府被炮轰的原因,不在于政府想每年省500万美元的“作为”,而在于决策的粗疏和面对民众担忧的“不作为”甚至“反作为”。事关公共卫生和儿童健康,政府不作为就是腐败。有媒体宣称,这是美国“百年不遇的犯罪”。
目前,斯奈德两度以州长身份正式道歉,但对恢复公众信任未见效果。在弗林特市,政府除设立水站每日免费派发瓶装水,还为每户人家免费提供自来水过滤设备。鉴于居民仍不敢饮用自来水,斯奈德18日宣布,未来30天内,他不管上班还是回家,每天都会喝弗林特的过滤水。但网民随即发帖:“你敢用弗林特的水洗澡吗?”“你先喝上一年再说吧!”州新闻发言人说,要恢复公众信心,“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媒体、专家对弗林特水危机的讨论,远不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细致探究,也不限于对体制漏洞和各级政府责任的追问。一段时间以来,弗林特俨然成为“问题样本”,从工业城市的衰败到种族社会问题的折射,从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落伍到全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甚至几十年前用含铅油漆粉刷房屋问题,也浮出水面。
环境事故往往积水成冰,疏忽易,发酵久,发作快,补救难。民众积极追问,为的是不白交沉重的学费。事实上,美国的环境建设,常依靠对环境灾难的追问追责而取得重大进步。比如,半个多世纪前的纽约拉夫运河事件,就催生了美国“棕地”(高污染企业设施搬迁后遗留下的地块)普查和管理。
土地和河流的前世,关系着我们的今生。值得欣慰的是,当“弗林特铅水危机”的相关报道传到中国后,几乎没有听到“原来美国也有饮水安全危机”之类的评论。这种“比烂”,确实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把别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当成前车之鉴,把别国媒体和公众的追问当成他山之石,才算没有白花时间围观。(徐剑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污染事件 常州毒地 土地污染


《孔子的智慧》文化展在越南开幕
中国邮政发行《记者节》纪念邮票
北京天安门前悬挂中美两国国旗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520只
英国举行国际蛋糕展 栩栩如生
文莱举行焰火表演庆祝苏丹哈桑纳尔登基50周年
比利时举办儿童音乐节
环球科考船“向阳红01”获取南大西洋海底生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