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老字号的新传承

2016年04月29日 09:26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黄山市谢裕大茶叶博物馆,一个27岁的小伙儿递过名片——谢明之,谢裕大第六代传人。但记者有些恍惚,第一感觉,他所体现的青春活力和直率,不太像茶人。也确实,谢明之的茶叶经里,更多的是现代感。

谢裕大的名号,最早来源于清代制茶专家谢正安,1875年(光绪元年),谢正安创办了谢裕大茶行,赫赫有名的黄山毛峰,就出自他之手。百余年的岁月后,2006年,谢家后人谢一平成立了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谢明之便是谢一平的独子。

“传承到现在,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科技元素的融入,黄山毛峰从手工制作全部转换为机械制作。”谢明之介绍,每到采茶季,一个月内要做出30万~40万斤黄山毛峰,时间短,量大,人工无力完成。

“我们不断创新、尝试,希望可以用机械代替人工。”最初,产量较小时,是半人工半机械化。机器有杀青机、烘干机等,但都是分开运作。“中间环节,还需要工人来转场。”

直到2006年,一条生产线彻底摆脱了对人工的依赖。“只是首位投茶、取成茶需要人工。”谢明之说。虽然谢明之是黄山毛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但他认为,制茶师傅当天工作的状态会对茶叶质量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但机械制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看着博物馆门口熙熙攘攘的游客,谢明之自豪地说:“不少来黄山旅游的人,对当地茶叶也感兴趣,所以我们在2008年建成了这家博物馆,是安徽首家茶叶博物馆,收集了徽州各种民间传统制茶工具、毛峰茶文化历史书籍,游客可以直接来这儿免费了解黄山毛峰的来龙去脉。”

而从博物馆驱车不到15分钟,谢裕大唐模生态茶园在那里静静等候。“那是我们的茶家乐。”谢明之说。

漫山遍野的茶树间,游客们化身为一个个煞有其事的“采茶工”,辛勤地看茶、采茶、拍茶,记录着自己与茶亲密接触的一刻。

“我们有专业的讲解员,会教授大家如何采茶。这片茶园里的茶叶都是为游客体验来种植的,我们希望打造集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游客还可以加工茶叶、垂钓、种植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谢裕大 老字号 新传承 茶叶 茶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