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在异国他乡体会食物与文化尊严
住我隔壁的邻居,一位瑞士本国的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爽朗健谈的小伙子。前两天他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要带我去吃“全日内瓦最棒的汉堡”。当时我有一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汉堡而已,两片面包里夹着肉和菜,再好吃能好吃到哪去?不过我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的邀约,和他一起吃了学校附近的那家人满为患的汉堡店。事后,他问我:“如何?”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下意识地说了句:“不错啊,比麦当劳的好吃多了。”
我对天发誓,脱口而出的一瞬间,我发现一丝惊惧、不解,甚至哀怨的阴云从他眼中一闪而过。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我几乎忘记了,在如今这个时代里,批评一个国家的食物不好吃,已近乎对一国文化的侮辱。
后来,内心不安的我为了表示歉意,带他去吃了城里一家有名的自助中餐馆。小伙子不计前嫌,欣然前往。自助餐总计供应12道菜,有宫保鸡丁,有软炸虾球,有糖醋排骨,虽是最基本的家常菜式,可味道还算过得去。但令我讶异的是,这哥们一进门就分别冲向米饭、炒饭和炒面三道主食,盛了满满一大盘开吃,一边吃一边对我跷大拇哥。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当我说他眼中全城最棒的汉堡只是“比麦当劳的好吃”时他那种悲凉的心情了。
一个学生很机智地给了我一个答案:吃本国饭,你吃的是食物;而吃外国饭,你吃的是文化。我吃汉堡,无论它在我的眼中和舌尖是一种多么乏善可陈的西洋餐,对我而言都是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同理,我的瑞士小伙伴同时吃三种中餐主食,也不单纯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向一种异文化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既然是探索,吃法正确与否又有什么所谓呢?在这个相互观察和相互“折磨”的过程中,我们仿佛都对彼此的文化多了一分理解。
不过,在外国,关于吃饭的规矩和法则很多时候并不像“汉堡”与“自助餐”事件所昭示的那样简单,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带来令跨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意想不到的尴尬。对我来说,这种尴尬一种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和瑞士人一起吃该国著名的“奶酪火锅”。用火煮化了的液态奶酪,裹上面包或土豆来吃,难道不也等于同时在吃三种主食吗?但在瑞士朋友殷切的邀请和真诚的推荐下,你还是要带着礼貌的微笑让自己吃个半饱: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已经和不同文化的“尊严”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我深深明白,若有老外对我说“烤鸭真难吃”,我会在心里对他说一万遍“你懂个×”。
所以,我们既是为了活着而去吃,也是为了吃东西而活着。吃饭这个事儿,从来就不简单。在异国他乡,更要谨言慎行,切切。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食物 文化 尊严


法国系列恐袭发生两周年 民众举行仪式悼念受害者
西成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全面验收阶段
直击伊朗地震重灾区
第20届法兰克福欧元金融周开幕
第31届东盟峰会在菲律宾开幕
哥伦比亚缴获超12吨毒品 总统现身视察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完成冬季换“装”
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