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专题调研报道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多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

2016年05月03日 09:23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ITER项目中,中国是ITER七方中唯一一方,导体样品100%通过测试,导体实现100%的国产化的国家,采购包进度位居七方前列。”4月27日上午,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专题调研组与安徽省相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万宝年关于ITER项目的情况介绍令人振奋。

ITER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简称,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俗称“人造太阳”。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参加ITER计划谈判,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ITER谈判联合小组代表我国政府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ITER计划协定。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

而随着ITER项目的带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抓住历史机遇,继续推动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合作———与德国合作进行ASDEX-UICRH天线研制,与芬兰和丹麦互通遥操作维护机器人技术,与法国建立中法兰联合实验室、聚变工程研究中心,进行ITER总装研究。成立“国际托卡马克合作研究中心”(美国GA)、“中法聚变联合实验室”、“中俄超导离子医学中心”三个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据了解,依托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共建立合作关系国家和地区29个,签订国际合作协议33份,每年人员互访交流600多人次。

“ITER项目是我国参与的一个真正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不再是跟随在他国的后面,特别长中国人志气,后面产生的一系列带动辐射也是很好的经验,我国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中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如是说。

“中国要高质量的发展,就应该在国际合作或者重大的国际工程、国际研究中,更多的扮演以我为主、勇于承担的角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表示。

在中国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政国看来,国际合作是全球性的科学理念,可以集中“最好”,协同合作,共同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共同分享成果和技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需要做好的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方法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起领导作用,并做出重要贡献;共同协商,相互支持建立‘以我为主’的重大科学装置,使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最好’攻克难关,从‘最好’中实现共赢,真正建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科技合作。”

与会科技人员认为,我国已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在一些课题和方向上取得了最大成果,但总体实力,关键技术和方法及相关核心专家尚待提高;科技队伍太小,得到的资助太少,与国家地位远不相称;没有专门的国家机构在规划,布局和资助上整体负责;没有形成规范的,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规划,确定大装置建造项目的体系。而建立正确、开阔心胸的国际合作、全球科学的理念,也是科技领域的当务之急。

“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后劲,因此基础研究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应先搞什么?怎么布局?体量应该有多大?应参与哪些国际合作?科技工作者要有清醒的思考,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IRER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要从中总结经验,发扬光大。”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表示。(记者 吕巍)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 ITER项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