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渐被遗忘的军乐器 虎纹铜錞于
錞(音同“纯”)于,亦作錞釪、錞,是我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现发现最早的制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国语·吴语》记载:“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錞和鼓。”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国语·晋语五》记载:“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
战国虎纹铜錞于,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錞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这件战国虎纹铜錞于造型独特,整体器形如碓头,横剖面呈椭圆形,胎质较厚。虎形钮,盘作椭圆形,鼓肩收腰,腰上部两面各饰有虎纹,下部饰变形花纹一周。
此器铸造精良,花纹独特,是春秋至汉代流行的錞于乐器中的珍品,盘上精致的虎形钮及腰上的虎纹,对研究先秦湖南的土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精美华丽的纹饰,带着青铜时代特有的神秘感。
錞于作为一种不定音高的古代军乐器,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淡出于两汉时期。最早的錞于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1号西周早期墓,其主人为东夷。
錞于在春秋晚期进入到了吴越地区,溯江而上,战国晚期为巴人所接受。据统计,湖南、湖北两省是全国錞于出土最多之处,有虎钮、环钮、兽钮等数种,虎钮錞于与巴人崇虎的习俗相契合,开始被大量铸造。
据记载,商周时期,錞于就是《周礼·地官·鼓人》记载的“六鼓四金”之器。“击鼓鸣金”,“四金”为錞于、镯、铙、铎,多与鼓配合,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淮南子·兵略训》中记载:“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古代巴人“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这一特点的印证。后来,錞于逐渐转变为贵族田猎时使用的打击乐器,部落欢宴时的娱乐之器。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多次发现錞于。现在,錞于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等省区。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围小。无钮,或为光素无饰的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凤形钮。其中以虎钮錞于最为多见。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1960年以来,湖南常德石门县相继出土錞于32个。其中1983年在新关镇安乐村熊家岗渫水河滩边,一次性出土战国錞于15件,最高的53.5厘米,最矮的43厘米,最重的14.2公斤,出土总数为全国之最。
錞于的上盖,一般以虎、马、龙、蛇等图形为钮。而石门出土的錞于全为虎钮,虎是巴人的图腾,以虎的形象做纽的“虎钮錞于”,表示了巴人祖先的崇拜观念。由于时间久远,已没有一件錞于能清晰发声。如今,其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架内,追忆着昔日的“回声嘹亮”。
关于錞于奏法,历代记载纷纭。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展示了生动的演奏图像。另据《南史·齐始兴王鉴传》和《北史·斛斯征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錞于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或“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清”的奏法。
宋《乐书》载有形状似钟、内悬铃舌的錞于。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錞于,口朝上,亦作“大上小下”之形,用曲绳形钮系悬于木架上。这些錞于与古錞于已有较大的区别。文/金茫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虎纹铜錞于 军乐器 錞于 錞釪 錞 战国虎纹铜錞于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