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里约奥运会: 中国志愿者自带干粮参加海外志愿服务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再过3个月,陆智敏就将到达地球另一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夏季奥运会上,当一名志愿者。没有谁的组织和动员,从头至尾,他以个人身份报名并通过了奥组委的公开选拔。
在他就读的江苏无锡太湖学院,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该校甚至从资助学生活动经费中出资,帮他解决了原本需要自理的往返路费——在中国,到外国当志愿者仍是一种罕见的体验。
通过家门口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人早已熟知了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精神;很多人还在北京奥运会上第一次看到了不远万里的外国志愿者。但是,在不同肤色志愿者云集的国际超大赛会上,中国面孔仍是新的。

索契奥运志愿者
从索契到里约,从13人到200人
供职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年轻工程师王雷,算是其中的“老”面孔。他先后在北京奥运会、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做过志愿者。
北京奥运会使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这个世界级的平台,埋下“奥运情结”。通过这个平台结识的朋友,包括运动员、教练、观众和工作人员,让他感觉新鲜且兴奋。但与北京的经历完全不同,在索契,他的第一感觉是,“我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他发现欧美的很多志愿者都参加过多次海外志愿服务。“而我们国内的志愿者,都是第一次。在介绍本国文化时,因为经验不足,我们和国外志愿者有很大差距。”
当时,他多方联系到为索契冬奥会服务的13名中国青年,有的在国内,有的在海外留学。他们均以个人身份独立报名,中央文明委指导下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还是为他们举办了小型的“出征”仪式并授予“中国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这是该会2013年12月成立后,第一次以“中国志愿者”名义参与大型国际活动。
两年后,王雷又通过了里约奥组委的面试。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包括海外中国留学生在内,共了解到将去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志愿者有200多人,“实际可能更多。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我原来的估计。”
“很多人都问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做海外志愿服务,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而我们也是在用热情去坚持这项事业。”这是“老志愿者”王雷的体会。
当初,这个年轻人只不过是偶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踏上了海外志愿服务的道路。当他看到中国人在海外志愿服务上与外国的差距,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际赛会的舞台上,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从索契回国后,王雷便与在志愿工作中结识的几个朋友商量成立了民间的“海外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国内的年轻人介绍国际赛会的志愿服务。虽然微博只有846个粉丝,王雷和他的朋友们对日常推送的内容丝毫不马虎。
他为此常常熬到凌晨一两点,“我们只有不到十个人,除了一两个学生,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必须在下班后完成,只能熬夜。”
路费和食宿都要精打细算
“海外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员们遇到过不少“尴尬”。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联合会经常会面临经费不足的难题。“我们想过去大学校园里宣传,因为大学生是志愿者的主力军,但我们没有钱去租场地、做宣传。”有时候,一些对志愿服务很感兴趣的学生询问王雷是否能为自己出国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这位工程师只能遗憾地表示无能为力。
“我们自己也没有钱,所有的成员也没有从做这件事中拿到一点好处。做这些事,完全是凭着热情。”除了付出精力,奔赴海外的志愿者们还要付出金钱。王雷说,他去索契的机票钱和住宿费,以及奥运会非工作时间的餐费都要自理。
这次去里约,王雷估计需要几万元的花费。“必须精打细算,订机票、找地方住都要考虑省钱。”
有人质疑过王雷,质疑原因无非是“国内现在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要花钱去国外做志愿者?”
“当我第一次在索契冬奥会上与国外志愿者交流时,我就发现发达国家的志愿者沟通和交流能力特别强,知识面特别广,他们很容易和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而我们因为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储备,很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东西,比如中国元素、中国的文化。这时候我就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志愿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其实很弱。”他解释。
因为申请国外奥运会志愿者都是个人行为,不好统计,王雷都是通过“海外志愿服务联合会”将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联络到一起。5月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将为他们提供一次培训。
正在准备的陆智敏现在是大四学生。2010年,还在读高中的他申请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因为未满18岁被拒绝。当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时,他迫不及待地报名并获得志愿者资格。青奥会结束时,与陆智敏年纪相仿的几个大学生就约定,2022年北京冬奥会,要一起去当志愿者。
但是,从2014年到2022年,隔了8年时间,陆智敏不甘心“虚度”这8年。因为“志愿者情结”时刻敲击着自己的内心,从南京回到家后,他就报名了里约奥运会,这也是他第一次报名参加海外志愿服务。
成为海外志愿者,首先要过三道关。第一关是语言关。陆智敏的英语口语在同龄学生中算较好的,但他担心还不够,面试前下了一番苦功。他还学习了韩语和日语。
经验更加丰富的王雷说,很多人对赴海外服务的语言能力有担心,其实,“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就够用了。
虽然做足准备,陆智敏的申请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面试在网上进行,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他第一次面试时,因为网络原因,直到面试快要结束才进入页面,以失败告终。之后申请了第二次,才顺利通过。
期待更多同路人
等了差不多四个月,今年4月4日,陆智敏得知自己通过了面试。他“特别幸福”。
在他这样的年轻人面前,经费是另一大关。学校愿意负担路费,是他没有想到的,“非常感谢学校!”他找了一位在里约的中国人,帮忙联系了当地的青年旅社和住户,方便租到价格相对低廉的房间。
第三关是签证关。陆智敏还在准备签证的材料,等收到里约奥组委的正式邀请函,才可以拿到志愿者签证。“我现在在做两手准备。如果邀请函来得太晚,我就办旅游签证过去。要是来得及拿到邀请函,那就办志愿者签证。”
克服了语言、经费、签证三大“难关”,剩下的志愿服务培训关就轻松许多。因为做过青奥会志愿者,陆智敏接受过系统的礼仪专项培训。他还在南通的红十字会学过急救,这些也便于他在里约应对突发情况。
现在,距离里约奥运会开幕还有3个月时间,陆智敏打算在跨文化交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上再下点功夫。“我会自己上网多了解一下,做足这方面的功课,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多些自我保护能力。”
与陆智敏一同通过面试的还有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侯嘉怡。今年读大四的她是第二次参加海外志愿服务了。她在索契冬奥会承担过媒体翻译工作,里约奥运会又将继续志愿做语言服务。
有了首次经验,侯嘉怡对海外志愿服务的申请流程相对熟悉,面试通过也在她意料之中。目前她的准备工作仍主要集中在语言,包括英语和简单的葡萄牙语学习。她还随时登陆里约奥运会的官网,查看奥运场馆及志愿者注意事项介绍。前不久,她与另外5个女志愿者一起在里约租了一个两居室,虽然有点拥挤,但比较划算。
“志愿服务确实要付出很多,但我相信,相比所花的钱和精力来讲,我能收获更多。”侯嘉怡说。
目前,侯嘉怡和陆智敏也都参加了王雷的“海外志愿服务联合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工作。他们把自己参加志愿工作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侯嘉怡撰写了《里约志愿者修炼手册》,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志愿者面试问题,帮助不少人顺利通过了面试。陆智敏则表示,从里约回来后,他会把这次的志愿经历写成书,分享给同样热爱志愿服务的朋友们。
他们都在期待有更多的同路人。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志愿者 奥运会 里约 海外 服务精神 文化交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