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40多年笔耕不辍挖掘草根美 六旬老人被誉“慈善作家”
中新网驻马店5月16日电(侯伟胜 郭玉霞 崔贵友)在河南省泌阳县,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不是记者,但却从1972年至今笔耕不辍,深入田间地头,挖掘普通群体的真善美,反映基层群众的疾苦,并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近4000篇,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记者”、“慈善作家”。这个老人就是曾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王有震。

王有震深入深山教学点采访徐云玲老师。 侯伟胜 摄
王有震今年63岁,泌阳县马谷田镇人,自小就酷爱写作,1972年被分配到泌阳县邮电局上班。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迷上了新闻写作。1986年,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他主动申请从当时效益很好的县邮电局调入马谷田镇政府从事新闻宣传,一干就是30年,退休后依旧笔耕不辍。
在农村第一线走访创作是艰苦的。王有震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坚持走村串户收集新闻线索,采访典型人物,付出的心血自不必说,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危险。
2000年4月21日,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来到马谷田镇王冲村、庙街村等小学采访,忙完之后天都黑透了。当时王冲村里都是羊肠小道,小河上也没有桥,白天路过时都要踩着石头,小心翼翼的,晚上什么也看不到,全凭感觉。“那次过河我已经很小心了,可还是跌入了河中,浑身湿透,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要不是附近的村民发现我,把我送到诊所,后果不堪设想。”王有震说。
有付出就有收获。30年来,王有震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3900多篇。他认为,新闻来源于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是新闻的基础和灵魂,只要你认真观察,事事留心,处处有新闻。“我平常不管出去办啥事,衣服口袋里总忘不了装笔记本和笔,发现新闻线索就随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深山代课教师徐云玲是王有震的报道对象之一。徐云玲是泌阳县马庄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1993年,两间不能遮风避雨的茅草屋教室成了危房,她和丈夫拿出一家全部的积蓄3000元钱盖教室。这3000元钱是她7年的总工资加上家里卖花生、玉米的钱。他们没钱买砖,就上山采石头,再用平板车推回来,请人垒石墙盖起了3间水泥瓦教室。徐云玲先后资助过108名贫穷孩子,当地学龄孩子无一失学,教学质量名列全镇前茅。王有震将徐云玲的先进事迹发表在媒体上,社会上反响强烈。上海慈善人士捐款16万元,用于改建学校。2009年3月,徐云玲被破格转正。2011年,徐云玲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有震告诉记者,多年来,经他报道的新闻人物中,张喜凤、吴强、徐云玲、张旭、吕绍军、吕超、彭万军、韩成章等8名普通泌阳人相继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有震善于发现身边普通人的美,他自己也一贯见义勇为、乐善好施。1976年,他的月薪仅30元,唐山大地震后,他从牙缝中“挤出”50元钱寄给灾区人民。1997年冬天,马谷田镇小李庄村张岗组农民刘恩选收养了一名来自信阳的流浪孤儿,视如亲生,供养这个孩子读初中、上高中。王有震不仅多次捐资捐物,并将父子俩的故事发表在报刊上,收到全国各地的捐款60000多元,帮助这名孤儿圆了大学梦。2006年春季,马谷田镇马谷田村代明全的女儿代菲菲患上了白血病。为给女儿治病,代明全变卖了全部家产。王有震闻讯后,给他送去1000元钱,并联系民政部门为代明全全家解决了低保。王有震还多方联系专家,送代菲菲到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直至复学。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王有震也因此被乡亲称作“爱心记者”、“慈善作家”。2015年,他被河南省老记协评为“老有所学成就奖”、并获得“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殊荣和首届“泌阳好人”荣誉称号。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笔耕不辍 老人 慈善作家 爱心 王有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