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关注慈善文化的培育 “微公益”时代的慈善文化弥足珍贵
日前落幕的第三届“CCTV慈善之夜”活动,向人们呈现了有关慈善的生动故事。其中有很多凡人善举在普遍人群中引发的爱心传递,让人感受到当前慈善生态的“润物细无声”特点。
“珍妮电台”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年15岁的包珍妮,1岁时就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随着年龄增加,她的肌肉不断萎缩,现在,只能用呼吸机帮助珍妮维持微弱的生命。但珍妮并不悲情,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她把自己的感悟、理想通过珍妮电台传播出去。珍妮纯净的声音濡染了很多心灵,通过人们的爱心接力,珍妮的愿望也得以完成。
还有寄一本书、写一首诗、唱几句歌词……这些也都是慈善。慈善从来就不只是捐钱,有时只需要献上一点耐心,制作一张爱心卡片,给予几句精神抚慰。这样的“微公益”,也并不需要进行宏大叙事来包装,只要让其在健康的文化土壤中静水流深,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来让慈善成为一种公共生活方式。
这样的慈善生态值得期待。过去几年,中国慈善界经历过“郭美美事件”这样的丑闻冲击,也遭遇过好心人搀扶摔倒老人被讹的尴尬,特别是一些慈善组织问题频发,引发公信力沦陷,让很多人对一些打着慈善旗号的行为充满怀疑,慈善事业自然需要迎来一次彻底的转身。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良好的慈善文化做铺垫,如果人心没有在公益文化得到良好滋养,即便是在慈善制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即便是依靠公权力手段去组织一些新的慈善项目,甚至靠资本驱动来强推一些捐赠救助,在具体执行环节,在爱心价值方面,也很可能大打折扣,也难以使遭遇困境慈善事业完成救赎。
良好的慈善文化才是公益行为的源头活水。公益慈善,说到底就是要靠公共意识和精神自省,而不能靠道德捆绑。这意味着,那种由民间自发生长的慈善文化,更为健康,更具活力,更容易驱动人们的慈善行为。在经历一系列慈善风波之后,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微公益”行为,是应该学会从中去提炼出更接地气更为熨帖人心的慈善文化,来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更为纯净的土壤。
而慈善文化的培育,本身又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是涓涓细流凝聚为大江大海的过程。这次“CCTV慈善之夜”把目光投注入大量“微公益”行为身上,重点关注那些凡人善举,这无疑是理性的慈善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这个自媒体正在勃发生长的年代,人们通过新的技术平台支持“微公益”行为,不论是对慈善文化的传播,还是对公益实践的推动,当前都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微公益”时代的慈善不仅可以取得更大范围的覆盖,还可以赋予公益慈善行为更为深厚的爱心价值。特别是置于“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社会治理格局之下,“微公益”时代的慈善文化弥足珍贵,应该将其中的道德力量固化下来,来驱动更多人以行动来回答“我为社会做了什么”。当整个社会得到良好的慈善文化滋养,中国慈善领域也一定会成为一片有光的所在,不断传递出温暖和力量,推动社会整体健康有序地前行。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慈善文化 微公益 爱心 珍妮电台 慈善之夜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