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培养独立意识与“亲子陪伴”同样重要
六一前夕,一则有关亲子陪伴的公益广告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童年只有一次,爸爸,请陪陪我”的字幕打动了很多人。团圆与陪伴是中国家庭文化中永恒的主题,这则公益广告以此呼唤“陪伴孩子,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六一礼物”。
留心观察近几年的六一儿童节,节日主题往往由“孩子的节日”转变为“家长教育课”。这样的转变很好理解:孩子们成长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取决于成人世界的努力与打造。所以,在属于孩子的节日,对父母进行“再教育”以引起成人的反思和重视,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止这则公益广告,关于亲子陪伴的讨论,似乎在今年六一的“议题设置”中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所生活的城市,一些小学在六一前就组织家长郑重签署了“亲子承诺书”,承诺的第一条内容即是“每天有效陪伴孩子30分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些都是育儿真理。幼儿从小需要语言交流,这种“语言”不仅是说话,还有肢体语言的爱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和父母的交流,会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而这种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如今,育儿观念强调“亲子陪伴”的重要。在强调亲子教育的同时,甚至不忘用留守儿童来反衬“陪伴”之必需。但凡事总要讲究“度”,“亲子陪伴”同样如此。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早教、旅游等各式各样的场合都可见“亲子”的痕迹。毫不夸张地讲,“亲子观念”这几年的强化,一方面是父母们亲子陪伴意识的觉醒,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各种商业机构的炒作。
亲子陪伴的重要不容否定,只是名目繁多的亲子活动项目中,恐怕很少有对孩子“独立性”的强调。作为一名“70后”,笔者很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每到周末或者假期,都会在家做好饭菜等待父母下班归来。而如今的孩子,他们的视野与见识越来越开阔,独立生活的能力却没有显著提升。当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已不允许他们的成长轨迹和“70后”相提并论,但对于一个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传递“父母都是有工作的,有时候也会很忙,不可能总是陪着你”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果说幼儿时期的“亲子陪伴”是必需的,童年的“亲子陪伴”则可以弱化为“必要”的。比必要的“亲子陪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慢慢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没有亲子教育的社会是不健康的,过于强调亲子教育的社会也未必完美。较早懂得“工作需要爸爸妈妈”道理的孩子,未必会“输给”那些在“全职陪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反,前者或许会更早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独立的一分子”,需要独立生活。
从无意识的“亲子陪伴”到“亲子陪伴”概念的强化,这是育儿观念乃至家庭教育观念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时时刻刻强调“亲子陪伴”,恐怕我们只会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巨婴”,而不是“独立”的人。(陈方)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孩子 独立意识 亲子陪伴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B1-B、F35、F16等多型战机参加韩美联演
2018年度煤炭交易大会在太原开幕
芬兰庆祝独立100周年
联合国秘书长说反对任何危及巴以和平前景的单边措施
俄罗斯央行发布2018世界杯纪念币
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举行开幕晚宴及文艺表演
“科学突破奖”获奖科学家举行学术报告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