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武汉“看海”市长怒,治涝重金岂能老“打水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惬意,也很诗意。但是,在内陆城市的家门口“面朝大海”,可就没有一点诗意感,只会怨声一片了。这不,连武汉市长都怒了。日前,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市长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跟武汉一样“水上漂”的,还有“难兄难弟”——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城市,近日尽皆开启“看海模式”。
回望过去,一有暴雨,城市“水上漂”的新闻就频频见诸报端,场面惊人,教训惨痛。比如,2012年,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造成79人死亡,百亿经济损失;2014年,暴雨袭击深圳,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2000辆汽车被淹,主要道路几近瘫痪。逢雨必涝,已经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平均每年百座城市内涝,难怪有网友调侃:“不会开船的司机不是好司机。”
人们不禁会问,何时能不再“涝”?确实,一些地区汛期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再加上城市地理位置、排水系统少而不畅、城市地面硬化、湿地建设不足……但人们关于内涝原因的分析,基本都指向了自然和城市建设方面。然而,当城市在暴雨之下显得不堪一击时,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工作得力,恪尽职守,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暴雨所造成的内涝影响、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程度,却是可以通过应急预案等尽人事去规避或减阻的。
对于那么多城市而言,内涝年年不见转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的失败。兄弟城市的、过去的“前车之覆”,没有成为本市的、现在的“后车之鉴”;东挖一块西补一段南修一会北治一阵,没有科学的全面的面向长远的整体规划;“九龙”治水见利就上害来则避,缺乏责任承担机制等都逃不了干系。君不见,每次内涝之后,城市相关管理部门总在相互诿过。有人责怪暴雨预警不力,气象部门却归咎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有人指责排水改造几十亿“打水漂”,水利部门则辩称改造成效很显著……面对此情此景,难怪会有腐败猜想,也难怪有人建议,治涝先治官。内涝治理、暴雨应急的链条,串起多个部门,完善的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并非没有问责,并非没有重金投入。早在2011年,武汉市纪委对造成武汉城区严重渍水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警告、记大过、撤职、降级等问责处理。为了治涝,武汉自2013年起投资130亿元,甚至许下“三年后不怕大暴雨”的豪言壮语,然而今年武汉依然因为汛期降雨多个地段渍水。同样,南昌在2003年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成为“漂在水上的城市”后,陆续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砸进20多亿元“看不见的投入”,并信誓旦旦宣称告别“看海模式”,但暴雨一来,“看海”照旧。武汉、南昌等城市治涝的折腾反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兵突击的治涝举措,就是砸再多的钱,效果也经不起检验。更何况这钱,不排除会变相流入“王谢堂前燕”们的腰包,而不是都落进看不见的城市建设“里子”中。
要告别“城市看海”,城市建设必须回到责任与科学。实际上,许多城市不是没有提升排水能力,但是城市扩张过快,超出其承载能力,而且不少地段建设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来,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点。还有一些城市,抓住“海绵城市”就以为找到包治百病的药方,却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建设,结果事与愿违。教训在前,城市管理者必当汲取,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思维,改变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赣州、青岛城市排水“一管百年”的修建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放下“权力审美”,多些自然敬畏;放下利益考量,多些责任意识;放下亮点工程,多些科学意识;如此这般,城市或许就再也不会跟百姓“不怕大暴雨”的期待爽约了。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武汉 暴雨 市长 发怒 看海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