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愿考生圆梦,愿高考改革不忘初心
高考考好是考生们共同的梦,而期望高考制度在招生制度改革上破题,让所有考生更好地圆梦,则是整个社会的“梦”。
就像每年如期而至的一场仪式,2016年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序幕。全国约940万考生,都处在了“高考”频道上。就在6日早晨,“国际友人”史蒂芬·霍金也发微博长文鼓励中国考生,称“这是你们勤学不辍的顶峰,也标志着你们美好未来的开始”。不少网友表示,感觉像得到了全宇宙的祝福。
祝福考生。时逢高考的节点,总会把人们的意绪调到同个制式,那就是对考生圆梦的祝福,就连霍金等也加入到了“励志”行列中来。这非无谓的“鸡汤”,而是高考承载的厚重社会情绪的投射:对考生而言,无论是出自怎样的期许,是追求个人出彩还是背负家庭压力,高考仍是这个社会多数人的“成年礼”,是他们都渴望圆的梦;对更多人来说,高考则是理想和现实的纠结在昨天或明天生活中的极致呈现。
正因如此,高考对中国社会是种“共时”时态。在这两天,人们以“祝福考生”为基调谈论着高考,也以经历者的身份重新打量着高考。考好或许是考生们共同的梦,而期望高考制度在改革中变得更好,则是整个社会的“高考梦”。也只有高考改革深化、制度优化了,才能为更多考生更好地圆梦。
相较于过去,充分社会化后的高考,随着素质化教育理念的“祛魅”,还有留学现象勃兴和职业教育突围,确实在“高考吸引力下降”的感慨中接受着再定位。但毛坦厂现象还有各地高考前的紧张隆重局面表明,高考之于整个社会的分量,高考作为学子主要晋升通道的作用,仍旧未变。
为呼应这类期许,高考本身也在经历变革。从恢复高考到高考制度系列修正和改革,可窥见这一态势。但在社会公平要求更多元、流动需要提升的背景下,改革深度与其现实推进力度是否跟上了时代步伐,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就在2014年9月,历时三年多起草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这个被称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的际遇,或许能说明高考改革对应的现实:在一波三折后,方案尽管明晰了“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可被视作改革攻坚点的“招考分离”,仍未能写入其中,这也再次为高考改革遗留了盲区。
而实质上,招生制度改革正是目前高考制度公平的关键“痛点”。只改评价体系,而不实现招考分离,科目分值调整、加分项目“瘦身”甚至放开异地高考、地域生源均衡等,也就很难找到着力点。可又恰恰是这些,对考生尤其是很多处在社会底层的学生尤为重要。毕竟,高考越来越成为底层逆袭的不二之门,而要保证高考这种阶层跳板的“弹力”不减,就得让高考在包括评价、招生两块系统优化中,进一步弥合社会的阶层分化,为削弱地方差距作加法,而不能是为阶层固化再添黏合胶。
这也更需要努力攻克高考改革的难点,实现招生制度的大迈步,而不能只动“评价体系”。前不久“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引发的争议,也直观地反映了这点。
高考不只是一种社会仪式,其背后对应的是时代的人才选拔路径、阶层流动状况。因而,我们祝福每位考生都能笔尖流彩,不辜负汗水希望;更冀望在一次次迎考、应考中,高考制度的革新,能让考生们更优雅地圆梦——这种冀望无论地域、不分阶层,只关乎改革深化。因为我们深知,回避高考制度本身优化的可能,这种祝福注定带有某种宏大的遗憾。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高考 考生 圆梦 高考改革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