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极简人类史》:人类历史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
《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位置: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3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的发生不过6秒钟以前,而世界人口达到6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波罗登月都只不过是最后一秒发生的事情。
这本书虽然名为“人类史”,却从遥远的宇宙开端说起。这一定会让很多读者对这种历史框架产生疑问,认为它过于宏大了——而且似乎是为了宏大而宏大。人类历史在宇宙进程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那么“人类史”为什么从大爆炸开始呢?
为了回答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暂时把《极简人类史》颠倒过来,先看“最后一秒”。
“人类世”是2000年后地理学界新近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自20世纪以来,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人类世。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地球上一个单一的生物物种——现代智人——活动,开始对地球的生态、地貌、大气、水面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人类世对应的时间就是宇宙“13年历史”的“最后一秒”。
正是在这“一秒钟”,人类拥有了可以影响一颗行星的能力,把自己和宇宙的大尺度联通了起来。而整部《极简人类史》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照:在这“最后一秒”中发生的事情使得人类可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身,看待自己所处的星球,看待“这一秒”之前的“十三年”发生的一切。因此,《极简人类史》中从大爆炸到21世纪的所有讲述,可以用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人类改变地球环境的能力?
这就需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因为人类文明所仰赖的一切物质、能量,需要追溯到宇宙形成之初。所谓的文明,说白了,就是人类支配这些物质与能量的能力。如果把《极简人类史》的讲述画成一张图表,就能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无非说了关于人类的这几件事:物质基础、地球地理条件、人类生产方式沿革。
其中,人类生产方式沿革是《极简人类史》的重头戏。作者把这一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时期、农耕时代,以及工业革命后的近现代。纵观三个时代,人类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密集,生产方式(如狩猎、农业种植、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如部落、村庄、城市、国家)和文化形式都展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总体趋势。
不难看出,天体物理学描述过的“宇宙演化”、生物学描述过的“生物演化”、人类学描述过的“人类进化”、历史学描述过的“社会发展”,在《极简人类史》中合成了同一个过程。
这种综合,不是为了满足学者的崇高美感或“知识整理癖”。上述的大手笔历史,可以令人重新思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思索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人类站在无垠的宇宙和自己有限却精妙的历史成就之间,小心地拿捏着自己的骄傲和谦卑、内省与远见。
不过,我认为《极简人类史》有一个更加切近的主题:它从最宏观的尺度定义了人类的责任。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过数千、数万年的发展,已经极大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从人类开始主宰地球以来,生态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学过程;人类人口增长、组织复杂化,也不再是简单的社会学过程。从大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点点增长,生产效率一步步提高,这种量的积累,直接导致了质的变化:很多生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物种灭绝,荒野成为农田和城市,大气温度上升,等等。地球历史上发生的诸多事情,其实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到了现代,我们影响地球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但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相应的责任感来匹配我们的超能力。学科的分立、思维的局限让我们不易看清人类活动的大趋势,而只有清醒地认识大趋势,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明。所以,《极简人类史》代表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质的冲击。既然我们有了影响一颗行星的力量,就有了严格律己、维护好这颗行星的责任。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极简人类史 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