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杨华辉:用脚丈量广州守护千座老屋
不管走到哪儿,他的身前都挂着一部又大又沉的相机。闲来无事时,他就在老城区暴走扫街,拍老房子,以双脚丈量广州的大街小巷。16载春秋,1000多座老房子进入他的视野,其中被文物部门接纳和经媒体曝光后推荐给规划部门的优秀建筑超过30座。
红棉盛开的纪念堂
他是首个关注和呼吁保护金陵台、妙高台的人,并通过努力守住了育才学校的旧址。他是广州“老资格”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不过他一点都不老。1980年出生的他,投身文保已16年,创办了广州首个正式注册的本土文化保育NGO团体“古粤秀色”。
微博上,他有2万粉丝,曾通过微博进行“舆论文保”。亲历了微博衰落,进入朋友圈时代,他开始自学文保法律法规,“政府和民间都更多地使用法律作为武器进行博弈。文保不能仅仅停留于情绪、发动舆论,而应有理有据。”
他是杨华辉,“主业”是五羊小学的“教书匠”。
杨华辉,五羊小学老师,创办广州首个正式注册的本土文化保育NGO团体“古粤秀色”
杨华辉在走访老建筑
古粤秀色粤语版MV首映
东山文化导赏
书坊街寻访古书院
首个文保NGO创办人
木棉花开的季节,古粤秀色成员们带着市民们,穿梭于广州城中——跟着vickymama走过纪念堂、越秀山,体验独特的赏木棉角度;听文仔哥哥,精彩地解析沙面历史解析……
古粤秀色,广州首个正式注册的本土文化保育NGO团体,成立已十多年,在微博上有2万多粉丝。这十多年间,广州重大文保事件,都有古粤秀色的参与。如2012年,正是杨华辉拿着相机扫街发现金陵台妙高台突遭清拆,并立即以“@古粤秀色”的微博报料给媒体的。大到妙高台、育才学校旧址,小到未列入文物或历史建筑名单的古建筑,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建筑被破坏,古粤秀色就会采取行动。
目前古粤秀色有成员5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外交官、汽车工程师、DJ主持人、建筑博士、教研员、学生、粤剧演员……甚至,还有地铁总调度员。他们中,“有地道广州人,也有说普通话但热爱广州本土文化的外地人。”
城墙和建筑都是文物
金陵台一役,让古粤秀色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金陵台妙高台最终被拆成废墟,杨华辉彻夜难眠。
而最深刻、最自豪又最挣扎的一次保护经历,是保护育才中学旧校址。那是一次“民国建筑骑压明城墙”之争,“城墙是文物,民国建筑算历史建筑,哪个更重要?我心里问了自己无数次。”杨华辉说,“后来想通了,城墙是历史,民国建筑也是历史,只是每代人的评判标准不同,但不能今天说城墙比较重要,就拆了同样重要的民国建筑。” 最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明城墙与育才学校旧址都得以保存。
这十几年间,以旧东山为始,杨华辉涉足越秀、荔湾、芳村、海珠、黄埔,发现了“渭滨别墅”牌坊及残存石碑、“敦本书室”和“马鞍古庙”牌匾,寻找永春园、孤儿院等关乎平民历史的旧建筑和背后故事,并将线索一一上报相关部门。因其报料及时,中山四路骑楼、同福中路骑楼得以保护。
十几年来,他和古粤秀色的成员们,守护了1000多座老房子。
文保情结 世居西关,长于东山
杨华辉祖上世居西关。爷爷的爷爷杨樾,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了海珠大戏院。杨华辉5岁时,杨家搬往东山新河浦居住,与秦牧的弟子、作家岑桑为邻。
自小,杨华辉就坐在外公的单车后面去看西关大屋、游鹤洞桥。他清楚记得,一天和外公散步时,目睹西关大屋被拆毁后的颓垣败瓦。外公低声骂了一句:“冚家铲”——粤语“灭门”之意。那是杨华辉唯一一次听到出身书香门第的外公讲脏话。
生于老城,长于老城,杨华辉亲见西关大屋被大规模拆迁的过程。儿时的耳濡目染,让他萌发了记录城市变迁的想法。看到建国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在广州东山购置的1000多座房产只有一半得以保存下来,且外观原貌屡遭破坏,杨华辉深感惋惜,“每一座侨居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华侨的爱国心。”
1999年,念大二的杨华辉有感于广州翻天覆地的大变迁,挥笔写下了4000多字的文章《即逝的风采》,“勾机巨铲起,古屋栋栋倒。年事已高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拆房子拆的是人情。”
从“古越秀色”到“古粤秀色”
事实上,“古粤秀色”的前身为“古越秀色”。从名字的改变中不难看出,杨华辉的目光,从越秀的变迁,扩大到了全广州的变迁。
2008年后在越秀读中小学的孩子,没人不知道古越秀色。因为,当时越秀区教育局和宣传部发文,发动全区孩子“扫街”,用拍摄、画画、写诗等各种形式记录下身边老建筑的美后,上传到“古越秀色”网站。该网站与越秀区信息网、越秀区图书馆网一起,成为越秀区的三大网站。
从2004年开始,杨华辉和拍档带着学生,对越秀区的历史建筑进行扫街摸底,在城市里暴走,手绘建筑的细节,调查破坏的现状,采访建筑背后的故事。“我们都是有针对性的。例如新河浦,我们会对每一栋楼的历史进行挖掘,一个个区域去做,去扫街之前一定会先做好资料收集。”因此,“古越秀色”总能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建筑,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进行文物历史挖掘时,收集的资料有一部分由政府提供,而“古粤秀色”收集到的新资料,也会提供给政府,“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2008年,“古粤秀色”网站开通。杨华辉将所拍摄的越秀区历史建筑图片上传,并进行历史挖掘和文字整理,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将历史建筑一一曝光,“让社会上的人都能看到,以此发起大家去保护。”
了解,才能热爱、行动 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
杨华辉的“主业”是五羊小学的老师。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在该校任教。最初教语文,现为信息科老师。
“你们知道广州的镇海楼在哪里吗?”每接手一届新生,杨华辉都会问这个问题。然而,每年都只有三四个学生能接上话。十多年来,他将收集的广州文物、老建筑照片的素材用于课堂,希望用教育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并爱上广州,“不了解本土文化,不爱广州,谈何爱国?”同时,杨华辉还善于结合网络,以活泼的方式吸引学生,用新潮的手段做文化保育。
他不期望靠一次次的抗议,来阻止房子被拆。他更希望,在学生心里种一颗种子,“以后他们长大,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规划部门的官员,成为开发商,他们就会想到,老房子是值得爱的。”
种子发芽,成为新生力量
“怎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2002年开始,杨华辉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到东山新河浦一带行走。通过采访老住户、查资料、记录采访感想等方式,让学生为老建筑做历史档案。
当年考察平正纪念楼的谢唯一,现在已经成为华工大学生。“杨老师影响我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传达到心里去的一份情怀。”谢唯一说,每当目睹老建筑遭受破坏,自己就有一种心痛可惜的感觉,这个源头,来自小学时寻找老房子的经历。
“知、情、意、行”
杨华辉的文保教育理念可归结为四个字:知、情、意、行。
“知道,感情,意识,行动。学生首先要知道这是什么,知道它的美才有一定的情感内化,内化后才有意识,而有情感和意识才能支撑行动。”杨华辉认为,意识和行动是没法控制的,但要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虽然十个种子可能只有一两个发芽,但这已经不错,这是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
他说,自己和普通的文保人不同,区别在于他的教师身份,“有教育意识。普通文保人偏于保护和技术方面,但我倾向于用情感影响更多的人。”
文保“眼线”布满广州
地域上,古粤秀色的成员几乎覆盖了全广州可能有文物的地方:“微光速在西关,vickymama在越秀,还有成员住在长洲岛、黄埔、萝岗……”如此,基本完成了文物的“眼线”布局。平时各片区的成员会有意识地扫街,关注自己片区的文保情况,一旦发现哪里被破坏,立马就会汇报、向管理部门举报。
杨华辉有意识地将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都纳入“组织”。除了为一线扫街监督,更大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点,以这个成员为原点,发展这个领域或片区的文保力量,成为一个文保组织网络。”如家住芳村的成员,组织了芳村的导赏;家住西关的成员,组织了西关大屋的寻觅,“都是现场活动,每一个这样的活动协会都会给予经费支持,也奠定了区域内的影响力。”
据介绍,“古粤秀色”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捐赠,一部分来自于运营政府项目的资金,“目前也就几万块,都是用于各种活动的必要开支。”此外,古粤秀色还是广府庙会的指定支付单位。不过,虽然账面上有几百万,但严格监管下,只能用于支付广府庙会的开支。
志愿的“随性而为”
目前,“古粤秀色”协会的成员只有一个是专职,其余均为志愿性质。
杨华辉对成员们从来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规定谁要做什么,大家都是凭特长和兴趣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文仔哥哥是民国明信片收藏家,他经常在沙面开讲座。”
杨华辉对协会的发展计划“就是没有计划”,他自己也笑,“目标性比较低,随大家的兴趣,没有目的性一定要做什么。”因为他觉得,“一有计划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功利心,就变味了。”
虽然成员们被放任“跟着感觉走”,但自发的活动还是一个接一个。广东本土摄影家李瑞然老人的儿子也是协会成员,“去李老师家里整理了一些从未曝光过的老照片,准备在12月或10月份,给老人办个展览。”
文物保护在广州 朋友圈时代,网络文保的力量变弱了
作为亲历者,杨华辉归纳出广州文保进程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前,政府和民间的意识都很模糊,但已经开始萌芽,尤其是恩宁路的保护引起关注后;2010年后,广州进入文保时代,特别是微博兴起,开始了通过微博进行文物保育的时代,例如中山五路骑楼、城隍庙保护、同福中路骑楼,(拆除)都叫停了,政府的意识也在改变,特别是金陵台以后。”
在杨华辉看来,目前已经很少出现文物遭拆毁的恶性事件,“在我所走访的历史文化建筑中,70%以上遭受的破坏都缘于‘破坏性修复’,危害甚于强拆。”——有业主在修葺过程中,将原来有艺术价值的外立面改变、拆掉屋顶山花、铲去柱头装饰、外墙浮雕抹平后贴上瓷片,导致红砖无法透气,加快建筑老化,还有屋主借危房改造之机将骑楼拆除重建。
微博式微,微信兴起,互联网对文保的作用有何变化?“朋友圈时代,网络的发动力量反而变弱了。”杨华辉解释道,“微博的传播是病毒式的传播,任何人都可以转发。朋友圈则除非有公众号,否则很容易被淹没,而且如果不是理据很充分,也很难被转发。”
从舆论文保,进化到法律文保
不过杨华辉认为,这也不算坏事,“政府在不断在改进工作方式,态度在转变,和民间有沟通,真正大拆大建的恶性事件也变少了。” 政府和民间都更多地使用法律作为武器进行博弈,文保也不再仅仅停留于情绪、靠发动舆论进行,而是变得有理有据。
“政府现在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行为,没有法律法规的,就可以动。”而民间希望的,也正是通过法律来保护老建筑,让老建筑在法律的保护下存在。也因此,杨华辉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广州市建筑遗产保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不会越界,所以要更严格地画好这条线。”
“文保人员也需要培训”
杨华辉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相关法律。每一次遇到老房子被破坏的事件,他都会研究政府部门是怎样处理的。例如一个骑楼被拆了,遵循的是什么法律?这个法律合不合适?是否要修改?某栋楼被破坏了,该怎么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以前只知道那座建筑很漂亮,应该保护下来,现在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让她保存下来,完全不同。”
杨华辉感觉到,对于法律法规的运用,民间还是相对弱了一些,“文保志愿者在一线扫街的很多,发现问题的很多,发现问题的敏感度也比政府要高,但志愿者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例如有协会成员发现一个建筑被破坏了,不知道什么情况该打政府部门爆料热线,什么情况下不该打,也不知道何种破坏适用于哪条法规。微博时代拍张图发微博上就呼吁了,现在要有理有据。”因此,杨华辉强调道,“文保人员也需要培训”。
编辑:陈佳
关键词:杨华辉 用脚丈量广州 守护千座老屋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