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作文工坊”能拯救作文吗?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全民话题,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作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内,甚至已经成为一门“社会学”。高考作文的命题成色,以及它对于当下教育改革的影响,都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
陕西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语文素养的三个途径》:“给出一段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为语文素养的途径:课内有限阅读、课外大量阅读、社会实践,三选一。请自拟题目,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在所有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科目,而作文又是体现一个人思想、理念、情怀和价值观的标本。语文教育,其实最根本的是形成丰富的书面语感。书面语的语感怎么来?最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的写作。
语文教育兹体事大,作文又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如果留心不难发现,一些媒体人或者前媒体人开始“进攻”作文教育。西安的“九器学塾”是《华商报》前评论员马九器打造的,石家庄的“阅商文化·学途馆”是陈方、刘荣等传统媒体人业余时间打造的,广州的“少年写作训练坊”是《南方周末》蔡军剑打造。媒体人或者前媒体人投身于小学生乃至于中学生作文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同于其他商业培训机构强调的“技巧培训”,有媒体人背景打造的这些“作文教育平台”无一不在强调,“努力将作文变成自己向这个世界说话的方式。”用这些平台发起人的话说,他们做的不是培训机构,而是“纯手工打造的作文工坊”。
“作文工坊”能否拯救作文?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跟口头表达的原理差不多,但是在学习写作时,传统的静态作文课上,我们被太多的主题、道德、中心思想等绊了脚,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语言不够灵动,表达不够畅快。然而,有乐趣的写作,不仅应该在应试教育里轻松胜出,更应该成为摆脱无趣人生的最好方式。所以,这些新型出现的“作文工坊”,他们更强调把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公民意识和具有宽广视野的通识教育融会贯通,用自由快乐的、鼓舞童心的授课方式,植入中小学生的作文教育中,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阅商文化·学途馆”发起人的话说,以“大语文”的思维去“教育”作文,而非用“技巧”的方式去“培训”作文,是这些“作文工坊”最鲜明的特色。
传统媒体人尤其是评论人,经历了中国都市报蒸蒸日上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里,始终处于社会末梢神经的前端,熟知社会激荡的种种变化,尤其是对教育更是格外“青睐有加”。一个原因是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成熟的根基,历史经验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里,没有任何一个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闻名离得开教育;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历经市场洗礼的传统媒体人,在都市报发展的“黄金十年”里也往往经历人生的“青春岁月”,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同时,也是一个“父亲、母亲”聚焦孩子、思考成长的探寻。
为什么偏偏选择作文而不是其他?理由其实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出身媒体的人,拥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拥有媒体曾赋予的情怀与理想,唯有作文、写作这种特殊的表达能把这些昔日的特长和思想完美地嫁接成活。况且,作文岂能是简单的写文章而已?悲天悯人、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博古知今、中西通达的通识能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传统文化承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素养……这些底蕴又怎能匮乏?“教你写作文”的背后是更深刻的教育实践,自然是一些传统媒体人水到渠成的转型选择。
细细观察这些“作文工坊”的特色,其实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真切有效地回归写作本源。写作本身便是鼓励创意与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孩子天生的创造性,而非去压抑它。这些民间“作文工坊”要努力建立动态的作文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讲故事、做游戏,玩实验,研读讨论。
“作文工坊”是否能够拯救孩子们的作文?至少他们的出现,是作文教育领域中的一条鲶鱼,势必推动作文课堂教育的改进与变革。(晋晓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作文工坊 高考作文 文学教育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