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对有机食品的监管早该自省了
近日,山西省监管部门处理了一例非有机食品虚假宣传案,该案中的食品经营机构销售的所谓“有机冷初榨脱蜡亚麻籽油”,其实并没有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15年,我国投入市场上的有机码数量达到了15亿件,即全国平均每人都可以买到一件有机产品。然而,有机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一大隐患。(6月20日澎湃新闻网)
“有机”这块牌子,就像当年的“纳米”等概念一样,成了镀金加价的不二法门。有机成了商机,商机成了玄机——表面看,是认证程序与标准监管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江湖较为粗放罢了。
消费者对于“有机”的刚需,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环境生态污染后,基于健康底线上的割肉心理。笨鸡蛋、有机菜,越土越有吸引力。二是生活条件改善后,对于高端天然食品的客观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有机菜就像蔬菜里的奢侈品一样,是质量与身份的象征。据国家认监委统计,2004年,我国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2张,2014年达11499张,10年间增长了500多倍。数字无可原罪,但如果没人厘定规矩,结果就像全国人大代表吐槽的,“早市上卖菜的老太太都吆喝着说卖的菜是纯绿色、纯有机。但你问有机体现在哪里?没人答得出来。”
早在2013年,有媒体在3·15期间报道过《贵州茅台酿酒原料“假有机”真相调查》。一时舆论哗然,撕开了有机食品造假的冰山一角。业内痛斥,“标准是一个次要问题,关键是作假太严重,而有机食品作假的源头则是‘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数年过去,认证只“认钱”、有机成“有玄机”,几乎成了明规则。加之国内食品溯源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谁又能说得清,在一大溜标榜有机的食品堆里,究竟谁才是李逵、谁又是李鬼?此时,如果市场诚信机制又有待补的缺漏,那么,整个“有机链条”上的环环扣扣,无疑都成为寻租蒙人的机会与出口。
据了解,有机产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技术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且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全过程遵循相关标准,并有完善的跟踪和追溯体系。眼下的问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认证的前后程序,都难以甄别真伪。发证容易管证难,于是,“有机贴”就像大闸蟹腿上随便都能绑上的“阳澄湖”标签,有钱就可以任性贴。二是不少门类产品早就离有机渐行渐远,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经营是个现实难题。比如有机蜂蜜和有机枸杞由于被频繁检出农药残留等问题,以及常被不法商贩假冒,几年前均被取消了有机产品认证资格;而有机茶的资格也岌岌可危,因为有机茶中的联苯菊酯目前检出率较高。压根儿就生产不出“有机”产品,又何来满眼“有机”的绿意?
如同毒跑道一样,“有机”的标准也是该要自省了。更大的问题是,如果田间地头已经没了“有机”的土壤,包装、仓储与运输再“有机”,还有什么用呢?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山西 非有机食品虚假宣传案 有机食品 监管


重庆西牵引变外部工程收尾 渝贵铁路供电添可靠保障
加拿大多伦多遭遇强降雪
九景衢铁路开通在即 美丽高姐礼仪训练展新姿
2017军旅影像:这一年,中国战机很忙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
中国十佳劳伦斯奖颁奖盛典 孙杨丁宁获最佳男女运动员
维也纳:圣诞市场气氛浓
康熙几何“课本”亮相内蒙古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