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学术研究岂能只看头衔
一位有原则的导师日前引发了众多关注。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与硕士生合写一篇论文,被国内某核心期刊录用,刊发前期刊方却提出硕士不能联合署名,仅允许保留导师名字。沟通未果后,郑磊作出撤稿决定。
学生与导师合作撰写论文,发表时双双署名,理所应当。这既是导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扶持,也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无违反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之处。而硕士不能署名的规定,是以身份标准取代学术评价,从这个角度看,刊物有失严肃在先。
学术期刊也作出辩白,自称不让硕士生署名是为了另一种“学术规范”,杜绝一切“人情文章”。此话也不无道理,部分高校将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有导师护犊心切,将自己独立完成的成果与学生共同署名,以期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也有部分知名导师在接受期刊的约稿后,因事务缠身,就让研究生撰写论文,自己仅作修改,刊发时与学生共同署名。该核心期刊为避免此类事件,索性“一刀切”,不允许硕士生署名。
其实,不允许硕士生署名已成为国内不少学术刊物的通行规则。而这种所谓“学术规范”,造成了身份歧视。在各大高校论坛上,常有学生发帖询问“不歧视硕士(博士)的刊物有哪些”。部分学术期刊为保证期刊质量,往往选择从论文作者的学历、职称、职务等入手做种种限定,编辑审稿时先看第一作者是否为教授、博导,再看论文有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实为喧宾夺主。这种规则,常常导致部分刊发的论文与所标注出的挂靠项目大相径庭,“张飞打岳飞”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啼笑皆非。
诚然,核心期刊为确保刊发论文质量,有必要做具体限定,各刊物有自己的偏好与取向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取向背离了学术标准,甚至成为一种通行的潜规则,即便是某些刊物的自由,学术界也有敦促变革的义务。年轻学者的求学之路本就艰辛,再遇上刊物用“土政策”限制发表渠道,他们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得更为逼仄。
前几天,一位物流工人因为独特的数学发现,被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请上讲台,与教授、博士同台论道。前些年,三轮车夫蔡伟也在裘锡圭等权威学者的举荐下,破格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生。这是学校的雅量,更是学界可贵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求贤精神。扩大知识人才的学术空间,应是始终坚持的方向。
其实,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学术界也给出了不少方案,比如“盲审”制度,即掩盖作者的身份给专家评审,如专家认可就予以发表。说到底,不允许硕士生署名反映的不是程序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刊物把学术标准高置于上方,那么不需专家,即便是专业编辑,又如何看不出论文的价值?当前,学术圈最需要的就是戒除浮躁,回归纯知识的评价体系。要做到这点不易,但至少可以从在一篇稿子上多停留十几分钟的时间开始,而不是一看头衔不“够格”,就关闭了窗口。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复旦大学 郑磊 论文 署名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