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专家:仲裁庭损害国际法体系公正性 不应无视理智之言
不久前,来自亚洲、欧美及非洲的30多名国际法学者齐聚荷兰海牙,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及其对国际法治的影响举行学术研讨会。回顾这次会议的历程,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首席专家易显河向本报记者梳理了中外专家们在四个议题上达成的共识。
第一个议题是“仲裁案和国际法治的关系”。专家们认为,仲裁案违反了多项国际法治准则,比如,仲裁庭在管辖权裁决中没有认清、证实中菲之间的争端;仲裁庭的组成未能代表主要文明体系和法律体系;仲裁庭费用由菲方全包;程序进程速度惊人;管辖权判决对中国观点没有充分的认识,表面注意到某些中国观点但不给予充分考虑;不完成必要的法律分析;不尊重“法律一贯性”原则。有的仲裁员不做解释就改变以往立场,违背了“法律一贯性”的国际法治原则。所有这些都让法学界有理由担忧,此案将对国际法治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个议题是“当事方不出庭、不参与的国际案例比较”。专家们认为,当事方不出庭、不参与的国际案例已超过14个,是不足为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的法庭特别是国际法院,会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公平对待双方。相比国际法院,仲裁庭做得很差,没有尽职尽责。
第四个议题是“《公约》的解释和国际法治关系”。专家们认为,仲裁庭对自己管辖权扩大化的解释成了做文字游戏,歪曲了《公约》文本,是对国际法体系总体效力及公正性的损害。仲裁庭应充分尊重《公约》对管辖权的限定,充分、认真考虑中国行使《公约》明文规定来排除涉及海洋划界和历史性所有权争端的原意和目的。第三个议题是“历史性所有权和历史性权利问题”。专家们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没有一概否定历史性所有权和历史性权利,两者可以并行。仲裁庭在管辖权裁决中不尊重历史事实,笼统表达意见,这本身就违反了国际法原则。
易显河说:“这次会议请来了包括《公约》起草人在内的诸多国际法领域重量级专家,大家对南海仲裁案及与国际法治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深入讨论,非常有助于厘清模糊概念、纠正错误认识。这次会议着眼现在也放眼未来,着眼南海也放眼世界,而且是在富有‘国际法之都’盛名、也是仲裁庭所在地的海牙举行,因而有特殊的意义。”
“仲裁庭损害国际法体系公正性。”易显河认为,仲裁员们不应该忽视这些理智的肺腑之言,人们应当认识到南海争端最终还是需要双方坐下来谈判解决。
编辑:杨岚
关键词:仲裁 国际法 专家


冰城哈尔滨举行第四届采冰节
新一轮也门和谈在瑞典举行
利比亚可能于明年2月举行宪法公投
我国成功发射沙特-5A/5B卫星 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
“大雪”时节冬管忙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