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暴力乞讨”倒逼依法“治讨”

2016年07月12日 08:35 | 作者:汪昌莲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一上车见人就磕头要钱,不给就继续磕,一直到给钱为止。7日,在37路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一幕。“没想到,乘坐公交车竟然遇上这样的事!”一位乘客在微博上这样说。据介绍,这人已经在天津众多条公交线路上辗转乞讨,不少市民都遇到过。(7月8日《城市快报》)

一些职业乞丐或装残装病,或自虐自残,以此骗取爱心,令人生厌;他们有的月收入过万元,跻身“白领”行列,更令人五味杂陈。问题是,乞讨者在地铁、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线上频繁活动,严重影响了城市文明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给有关部门出了一道管理难题。如此语境下,天津出现一名男子在公交车上“暴力乞讨”,更值得当今社会及有关部门反思。

不可否认,乞讨现象不仅中国独有,一些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乞讨群体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有的人确实因为肢体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或是家庭破败,贫病交加,完全失去生活依靠;亦或是孤苦弃儿,鳏寡无依,只得靠人施舍赖以生存。然而,还有许多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掺杂其间,成为惰民一族。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中的农民,在冬闲无事之时,全村成帮结伙地外出乞讨,以此增加收入,使乞讨成为一种“职业”。

乞讨者在地铁、火车、公交等交通线上成群结对地行动,影响了市民安全出行。特别是,乞讨现象有损社会文明形象,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管理和救助。特别是,职业乞丐成为一种不劳而获的社会群体,败坏了社会风气,给城市管理者提了个醒:依法治理乞讨乱象,尤其要加强对职业乞丐的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可见,男子“暴力乞讨”,倒逼依法“治讨”。然而,目前我国对乞讨问题的相关法律尚未完善,很难辨别乞讨者的真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导致乞讨群体中鱼目混珠,乱象丛生。问题是,职业乞讨者不仅骗取了人们的善心和金钱,更是侵占了有限的救助资源,使社会救助的整体效率偏低。因此,目前亟须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并形成有力的监管体系,去扶持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打击骗取社会同情心的职业乞讨者。(汪昌莲)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暴力乞讨 职业乞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