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冬病夏治”话风湿病之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三伏贴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始终热度不减。本期专题,我们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风湿病专家、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给大家讲述——
“冬病夏治”的医理
“穴位贴敷”融合了药物外用及药灸的疗法,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也就是说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最大程度鼓舞自身阳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它是《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的体现。众所周知《黄帝内经》不仅是临床宝典,也是一部养生宝典,因此被誉为“医学之宗”、“养生圭臬”,是迄今为止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的养生著作,其中的养生防病思想影响了历代医家。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四时阴阳的规律,阴阳的平衡决定了万物的生死存亡,人的生活规律应该顺其自然,顺则昌盛、逆则衰败。《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都是:人靠自然条件生存,其生命规律就会与四时变化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与自然界相应,也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五行学说认为,一年五个季节(非通常的四季,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个季节)按照五行来分属分别是木、火、土、金、水。《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木)胜长夏(土),长夏胜冬(水),冬胜夏(火),夏胜秋(金),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意思就是,一年的季节,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根据阴阳消长、生克制化规律提出的四时养生原则。
风湿病这样贴三伏贴
风湿病多发于冬季或气候变化、阴天下雨之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是每遇到天气变化就有关节疼痛、肿胀反复发作,关节怕风怕凉,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或加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症、产后风湿症、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中医辨证属于素体肝脾肾亏虚的患者,均适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即三伏贴)的疗法。
就临床的敷贴方法而言,风湿病的冬病夏治贴敷选穴以背俞的肝俞、脾俞、肾俞为主。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五脏六腑各有1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双侧肝俞、脾俞穴位于第9、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2横指)处;肾俞穴即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2横指)处。
上述三个主要穴位的治病原理在于:
肝俞:肝俞穴是治疗肝胆疾患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脊背疼痛等局部病证及肝胆疾患外,“肝主筋”,肝俞还有益肝养血的作用,善于治疗风湿病日久肝之气血不足的腰腿疼痛、肢体拘挛等。
脾俞:脾俞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背痛等局部病证及脾胃疾患外,“脾主肌肉、四肢”,脾俞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善于治疗风湿病日久脾虚之四肢肌肉酸软、乏力、沉重等。
肾俞:肾俞穴是治疗肾脏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腰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可补益肾之阴阳,主治关节怕风怕凉,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或加重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穴位敷贴后还有些注意事项。比如,贴完后应注意避免冷风直吹穴位,也不宜洗冷水澡,还应尽量不食用寒凉的食物,以免减轻药效。
□知识链接:
三伏贴敷贴时间和适应症
就敷贴时间而言,虽然名为三伏贴,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初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张贴,中医一般建议在头伏的前七天,二伏三伏的前三天贴就可以。具体而言,三伏贴需在每个伏天以每隔3天贴一次、连贴3次的方式敷贴。每贴的敷贴的时长一般为2—6个小时,有些容易过敏的病人,贴2个小时就可以。2016年有个闰中伏,所以今年的三伏贴要贴四次。
除了可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三伏贴还可用于下列疾病的冬病夏治: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泻;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从治疗原理上来说,三伏贴的敷贴的第一年主要是对症治疗,第二、三年则主要是效果巩固。因而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编辑:赵彦
关键词:冬病夏治 风湿病 穴位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