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张充和遗珍背后的“昆曲梦”
当最后一声拍卖槌敲下去的时候,时钟的指针已经超过了凌晨三点。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虽然曾经经历无数热闹场面,但在如此冷淡的成交环境下,一个专场,居然可以出现如此盛况,委实难得。在不久以前,西泠春拍举办的“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的拍卖结果令观者感叹不已。
张充和像 董桥题字
杨振声赠、张充和藏 清乾隆十色八卦墨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这句话中的四姊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
2015年6月18日,作为“张氏四姐妹”中最为长寿的一位,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家小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在纪念张充和逝世一周年之际,2016年,西泠春拍特意举办“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97.69%的拍品顺利交易,成交额超过2700万元,拍卖场上名人效应尽显。拍卖所得也将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以资助海外昆曲发展。
其实,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四姊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二姐张允和的丈夫、语言学家周有光曾在书中坦言:“张家四姊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四姊妹的传奇故事,既诉说着中国传统家庭的起落沉浮,也是古老中国过去百年间历史的婉转呈现,其留下的风雅精神,也成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生于上海的张充和,9岁时在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直至16岁才回到苏州接受新式教育。
1934年,张充和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36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抗战初期,她在昆明为教育部编中学教科书。1940年转往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1947年,应北京大学之邀,教授书法和昆曲。
后来,张充和移居美国,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工作,1962年受聘于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也就是说,她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长大的,以后的新式教育也未能根本改变这一点。”知名艺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在《张充和诗书画选》一书中说。
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家齐聚上海。前排左起为周晓平、沈龙朱、沈虎雏。二排左起为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为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四排左起为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张充和亲自设计并手缝昆曲戏服
在海外普及昆曲
张充和自16岁回苏州后即开始学习昆曲,曾得昆曲名家沈传芷教授身段、江南笛王李荣忻伴奏,与吴梅、闻一多、俞平伯、汪东、顾传玠等同游,接受过完整的传统昆曲艺术熏陶。1949年随丈夫、美国汉学家傅汉思赴美后,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甚至在101岁生日宴会上仍与昆曲票友合唱。
作家董桥曾撰文称自己有幸收藏一册《牡丹亭·拾画·叫画·硬拷》,此非寻常曲谱,“难得的是注了充和先生自己的唱腔,文献价值极高”。“张充和先生这册《牡丹亭》工尺谱的小楷惹我联想翩跹:字字娉婷,句句玉树,不愧是书艺上的‘水磨’笔意!”
1988年,旅居美国的昆曲爱好者在纽约州成立海外昆曲社,1989年,其正式注册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张充和曾长期担任海外昆曲社艺术顾问,社长为陈安娜女士。
多年来,海外昆曲社的活动经费多来自曲友们的奉献,但经费不足一直是昆曲社面临的问题。数年前,陈安娜就曾和白谦慎教授商量建立“张充和昆曲基金”。而在张充和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终将自己珍藏的、张充和赠送给她的书法、戏服、她保存的诗稿等,交付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并将全部所得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
张充和的“粉丝”也让这场“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拍卖变得与众不同。从当天上午开始,就有源源不断的观众往预展现场涌去,当晚,大量参与拍卖的人员涌入,诸多文化界人士、戏曲界人士、女性买家等亦现身拍场。场外,杭州的雨连绵不断,场内,座无虚席,场面十分热烈。
张充和生前最亲近和信任的学生陈安娜的到来,在拍卖之前引起一阵骚动。作为陪伴张充和晚年时光的人,现场很多人都认识她、尊敬她,纷纷拿着图录找她签名。而在开拍后的半个小时里,陈安娜都在不停地为递上图录的人们签名,最后,工作人员不得不为她另外安排了座位。
在拍卖过程当中,作为张充和手书昆曲的代表作,张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谱《长生殿·惊变》最终以59.8万元成交。而11页的《断桥》身段稿估价仅4至5万元,终以23万元成交。据了解,其详细描绘和阐释该曲中演员的身段,非常少见。随稿附有张充和上款信封一枚,且有张充和自书“断桥身段”四字。
据了解,此稿为《白蛇传》中一折,讲述白素贞自金山寺战败后,行至西湖断桥,腹疼难行,恰遇许仙踵至,小青恨许仙负心,欲杀之,白素贞力为解脱,亲责许之薄幸,许仙赔罪明心,三人言归于好,偕赴杭州,为经典曲目之一。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张元和曾和俞振飞在上海共同演出此戏。
张充和早年昆曲工尺谱文稿
最好的怀念
21岁那年,张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不及格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在北京大学国文系,胡适、钱穆、俞平伯、闻一多等都是她的老师。
兴趣广泛的张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并开始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沈尹默书法崇尚二王,于不羁中有章法。当张充和来到歌乐山沈宅请求拜师时,他并没有如所传说的让充和先去磨两年墨,反倒谦虚地说:“你拜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你不能光学我,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才行。”他还说:“我只能教你方法。”
张充和跟随沈尹默学习了5年的书法,她自己也曾承认最大收获就是“执笔”。在沈尹默的建议下,张充和开始研习汉碑、六朝墓志,书风转向高古。在90多岁高龄时,依旧每日临池不辍。
从1961年到1985年,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了24年书法,很受欢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学书法的学生爆满。因为来到课堂学习的大多为白人,张充和就开玩笑地说:“弟子三千皆白丁。”也正因如此,虽然在西方生活,张充和却依然保持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
与书法相对,张充和也喜欢古典文学。她会存下自己的诗稿,而她与三弟张定和辑录的《充和诗词》,也保留了许多年。因此,在拍卖过程中,第一件张充和手迹——书匾《度曲园》从2万元快速竞价到18万元时,全场就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这件书法的最后成交价为20.7万元。
而因为喜好诗书,张充和的文房用具亦精道讲究。她藏有好纸,写字时,如果不是很正式,会用墨盒里的墨,凡是写比较正式的字,都自己磨墨。她收藏的砚台和旧墨,都非常讲究。而在此次拍卖中,杨振声赠、张充和藏的清乾隆十色八卦墨,以69万元高价成交。
据介绍,此套清乾隆十色八卦墨是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时,杨振声赠与他们的结婚礼物。与查阜西所赠寒泉琴、梅贻琦所赠明朝景泰年间大碗一起,是张充和最为珍视的三件结婚礼物之一,以至于珍藏多年,从未使用。
此外,张充和避难昆明时曾手抄宋词三首最终以12.6万元成交。其上有其所录工尺谱,是难得一见的张充和早年手稿。写作此稿时,张充和正与姐夫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工作,负责选散曲。在此期间,张充和已经开始请人为其题写《曲人鸿爪》,并与朱自清、查阜西、杨荫浏等人往还。其时张充和除了昆曲表演深受诸人叹赏外,其度曲亦颇为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所激赏。杨氏曾在曲谱上标明“张充和唱法”,并以此教授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充和此处使用的花笺,在其前往重庆、与沈尹默熟识后,曾赠予沈氏。而沈氏用此花笺为张充和书写的作品,曾刊载于《沈尹默蜀中墨迹》。
凌晨三点,当最后一声拍卖槌落下之时,该专场以成交率97.69%、成交额超过2700万元的成绩落槌,这也让张充和昆曲基金得以启动,其未来将不断资助海外昆曲的发展。文/林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充和 遗珍 昆曲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拍卖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