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岩松段子”背后是个性化审美
在6日的《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欧阳夏丹连线白岩松,引用网友的顺口溜“努兹曼的话,吉赛尔的腿,火炬的创意,白岩松的嘴”,来告诉白岩松,很多人都喜欢他开幕式的解说,现在他已经是“网红”了。而白岩松则回应网友的调侃:“以后就叫我网白吧,争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多给大家创造一点段子。”
没有比较,就看不到差别。当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很多看了白岩松解说段子的人,开始后悔没有收看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频道——原来,开幕式的解说,也可以如此精彩。在人们的观看经验中,开闭幕式有什么可以出新的呢?无外乎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哪一个国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多少,旗手是谁,该国的夺金点何在。最多,介绍一点该国的背景资料,反正只要撑到该国走出镜头即可。
这是一般解说的套路。此时,评价解说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解说中有多少创意和亮点,而是不出错——不能读错字,要知道很多外国国名和人名是佶屈聱牙的,一不留神就容易读错字;当然,还不能算错时间,当一国走来时解说必须跟上,当一国走出镜头时,结尾必须清晰。这样的要求本身没有错,这是解说规范的体现,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规范解说,但是,规范不该成为最高标准,规范之后还应思考:这样的解说,能提供多少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能体现多少参赛国体育、文化的魅力,能表达多少主持人的个体判断和审美?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规范的要求其实在降低。当人们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获得更多信息获取和公共表达的渠道、机会时,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其实更倾向于人际传播和关系传播——传播是为了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传播是为了形成一个充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体”。所以,传播者必须是有个性、有魅力、有血肉的;所以,传播的内容必须是有看点、有趣味,能够分享,可以引起共鸣的。这才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喜欢看到的传播。如果,大众传播还像以前一样,板着面孔、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谁还会感兴趣呢?
用一个传播学中的术语来表述,那就是大众传播者应该学会“人格化传播”——即便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也应该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个体。在这一点上,白岩松显然做得更好。虽然,他的身份是央视的主持人,虽然他主持的是奥运会开幕式,但是,他在解说中依然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存,展演自己的个性表达。可以说,这是央视新闻频道的开幕式解说,但更是打着白岩松烙印的解说。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个人的幽默、男人的狡黠、主持人的立场,看到了白岩松的喜怒哀乐。
这样的解说,是其他频道看不到的,因为评价标准不同,因为主持人的个性不同。白岩松的放松和个性审美,给我们一个启示——可以以自己的视角,自由地收看、解读奥运会。此次里约奥运会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自由、宽容、奔放,在收看和解读时也就没有绷着,没有必要把金牌的得失看得太重。奥运会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还是吐槽的机会,观察奥运会的视角实在太多,像白岩松一样,把奥运会当成是一次表达个性审美的机会,分享一些有趣味的段子,就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和选择。
就像,看到孙杨首战摘银时,我想到的不是失利,已经获得银牌了,怎么能算失利呢?如果这也算失利,其他选手还怎么活?就像,看到孙杨抱着熟悉的记者痛苦时,我想到的不是他的压抑,而是他的真性情,以及背后的故事——这个记者是谁呢?孙杨会对澳洲选手的攻击如何回应呢?即便,这样的视角有些八卦,但如果八卦能够让人们更好、更多元地分享奥运会,又有什么不可?
从今天起,像白岩松一样,做一个奥运会的段子手吧。(李劭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白岩松 开幕式解说 岩松段子 个性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