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单霁翔:为文明古国复兴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一重要宣示,深刻展现了中国梦的国际情怀、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中国的这种情怀和担当,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为文明古国复兴提供中国方案。
单霁翔
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越来越成为文明古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在考古学上,一般把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视为国家或文明出现的典型标志。人类迄今已走过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但文明的出现不过6000年,这表明文明或国家是人类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文明古国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位于不同地域,但均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了人类早期的国家、城市、文字、金属工具、天文学、医学、数学、哲学、宗教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明源头。不幸的是,长期以来古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遭到两个方面的严重挑战:一是军事战争带来野蛮破坏,古国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文化冲突,守护文化多样性的道路异常艰难。
自古以来,摧毁文明的最大推手是战争。例如,古巴比伦文明被毁灭,古印度文明被毁灭,最后古埃及文明被毁灭,这三大古代文明都在战乱中化为乌有。近代以来的数百年,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又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波黑内战、科索沃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古国文明更是命运多舛。进入21世纪,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阿富汗,塔利班摧毁了巴米扬建于1500年前的两座珍贵大佛雕像。在伊拉克,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直战乱不已,文明古迹饱受摧残。在叙利亚,联合国相关组织分析认定,至少有290余处文物古迹在战火中受损,其中24处文物古迹完全损毁、104处严重受损。
除了战乱,对于古国文明保护与传承的另一方面威胁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来自发展理念的冲突。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一直认为地球资源和环境无法承载倍增的人口,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精英主义。因此,西方文化的精髓就是征服自然、征服世界。
今天,伴随着安全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日益严重的威胁,文明古国还面临其他思想文化渗透造成的文化传承问题。国际思想界曾流传一句名言: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如今,文明古国面对的不仅有领土安全问题,还有文化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本国的特色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文明古国关注的焦点。
文明古国需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注入新的活力,才能长盛不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其参与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事件中认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应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当人类文明面临新的严重威胁时,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提供集体援助。
但是,相比于武装冲突的野蛮残酷,今天国际社会对于破坏人类文明行为的谴责显得微弱而苍白。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更有效地保护古国文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社会亟须考虑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实际上,今天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古代文明的记录和见证,更是当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平等对话、和平共处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对世界古代文明予以关注和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给予重视和支持,有助于提升人类社会开创未来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文明古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参与程度,也有助于文明古国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
自从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大地,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繁育。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国积淀起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并以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在世界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无论是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还是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中华文明“西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后来人类文明精神的大格局,有西方学者将这个伟大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独特发明,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骄傲,而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而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印记。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出现过数次“盛世”,例如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时期的大清盛世。中国的盛世都是开放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成功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注入新的活力,才能长盛不衰。
让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分享文明古国复兴的中国梦
文明古国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在国际上有较强的感召力。为此,文明古国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整体进程中,提升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讲述好文明古国故事,传播好文明古国声音,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向世界展现文明古国的蓬勃生命力。
文明古国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人类文化需求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文明古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世界各国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但是,国际上也有人宣称,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事实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渗透在中华儿女的基因和血脉中。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中华民族主张“天下大同”,推崇“兼爱”,希望“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一度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文化枢纽,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的历史篇章。今天,人们仿佛仍然能够听到西域大漠的驼铃声,看到沿海码头的繁忙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人民认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开放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开放;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为加强文明古国交流、中外交流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我们通过设立世界古代文明保护高峰论坛,搭建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利于不同国家针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发表各自看法、寻求解决之道;不断扩展交流领域、提高交往规格,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发出文明古国的共同声音,让全世界感受到古国文明的文化魅力,促进世界各国重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共享文明福祉的新世界。
今天,人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融会贯通各种文明,形成一个源于自己而属于世界的新文明体系。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大国,需要从全球视野考虑资源配置,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体系,实现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发展,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为此,中国提出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倡导建设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球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分享文明古国复兴的中国梦。这种情怀和担当具有世界意义,能为其他文明古国复兴、为世界共同繁荣和永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单霁翔 文明古国 复兴 中国方案 文化多样性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