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陈履生:追忆海上的历史
——论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油画创作
冯少协总是不安分守成于以往,不断给业界以新的刺激。从具有批判性的“关注中国文化市场”系列,到聚焦国际视野内的“中东的鸽子”组画;从表达生命关爱的“汶川特大地震”系列,到回望广州百年历史的“百年广州”系列,多年来他一直在本土与全球、现实与历史之间捕获创作的灵感,其现实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切使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运行轨迹,从而成为中国油画界的一朵奇葩。2013年10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一经提出,又激发了冯少协创作的欲望,这实际上是他在“百年广州”系列基础上的拓展,是对历史沉思的一种现实表达。冯少协对于题材的敏感,使他成为最先挖掘并创作这一题材的油画家,同时,连接了他以往的创作,表现出了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立足高度,而“站得高,看得远”则为他的创作添加了许多前瞻性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767年·虎门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油画创作在越来越个性化的道路上前行,因此,自我的表达往往疏离现实,人们再也看不到20世纪艺术主流中的那种现实的人文关怀,语言冲淡了主题,审美颠覆了功用,个性也就消解了集体意识。新的世纪所带来的新的气象将艺术的崇高引入到一般的境界之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主流态势。可是,现代传统并没有被斩断,新常态中依然还有一些人执着于坚守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画布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种社会的责任,即使在表现历史题材时也是像当年那样将自我隐藏在责任之后。
在当代艺术家对重大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呈现颓势的状况下,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油画创作在当下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画“海上丝绸之路”?怎样画“海上丝绸之路”?显然,这与海上考古一样不仅充满了对于自然的挑战,更多的还得面对已知和未知历史的挑战。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特别的“海上陶瓷之路”,这一条经由海水漂浮的道路不像陆上沟通异域的历史那样清晰,正好像沉船的打捞能够见证一段新的历史,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随着水下考古的不断深入以及最新的成果,都会带来新的历史解说。而对于绘画来说,仅有的图像也不像陆上那样丰富。至于以海或水为基本素材,表现与域外交往的创作也是屈指可数。明代初年,大明政府受到“南倭北虏”的侵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北两条对外交往道路上的对外交流,因此,《抗倭图卷》与《平番得胜图卷》(均为国家博物馆藏)就成为这一历史的记录。在表现海上的抗倭事件中,实际上间接地表现了与海外的交往,倭寇除了烧杀抢掠内陆沿海城乡之外,就是打劫海上运输的商船。因此,《抗倭图卷》作为明代初年表现海上的记事性的现实题材创作,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见的一件重要作品。同样表现海上的还有明代孤本《三省备边图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中的版画。这些图像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们的精彩足以可成为这类题材创作的代表。
明《平番得胜图》(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抗倭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就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而言,如何表现历史真实?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是作者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为此,冯少协一方面在图书馆中查阅历史文献,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博物馆内察看各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物和水下考古成果,尤其是把目光锁定在海外贸易的遗珍之上。另一方面,冯少协不辞辛劳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遗迹上行走,不仅在南海神庙、黄埔古港等地考察,而且由此去追忆、怀想当年的情境。客观来说,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宽阔的时空范围,缺少具有系统性的图像和实物的印证,又缺少系统的研究,而现存的遗迹如港口、码头、灯塔等等也因现代化的建设而面目全非。这对于用图像来还原和表现这一历史的画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怎样画?是每一位画者在动笔前都必须去想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题材中有启程前的辛勤劳作,也有离港时的热泪相送;有海上抗击狂风巨浪的英勇,也有与倭寇或海盗战斗的坚强;有返程时的欢欣鼓舞,也有不同码头上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如此等等,都展现了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各种可能。实际上,所谓的各种可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除了资料的缺乏之外,还有专业上的难度。显然,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创作是充分考虑到各种限度,所以,他以遗迹和遗珍为这一题材的两翼,并以此为突破而建立起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关联,从而据此阐发了历史时空中的遗迹与遗珍所构建的历史内涵。因此,从图像的构成上来看,遗迹中的港口与船舶,遗珍中的瓷器与服饰,它们所对应的时空关系在冯少协的画中,都要求表现出历史的真实感。所以,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有大量的史料为依据、去支撑。当然,这种还原历史的创作只是相对而言,它并不是这一创作的全部意义。艺术的表达还需要有超越历史的表现,如此,才有可能远离标本和照片的真实而显示出艺术创作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不像陆上丝绸之路那样有着具体而丰富的现实存在,正如大海的变幻莫测和波涛汹涌一样,陆地之静与大海之动,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历史以及遗存。所以,在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就必须要通过艺术的想象来弥补。
就目前内容的选择与题材的处理来看,冯少协的扬长避短有许多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隐,确实表现出了面对这一题材的难度。艺术家都喜欢自由地想象与尽情地发挥,但这种历史题材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有一条基本的底线原则,这就是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艺术创作百分之百的还原历史,但至少在大体上要经得起历史学家的拷问。而在这一系列创作中,资料的收集与考据工作,和艺术家热爱自由的思维习惯本身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换言之,也就是历史感与艺术想象之间的矛盾。客观地说,现在愿意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已经很少,除政府组织的之外,能有这样文化自觉的画家是少之又少,所以,古代历史题材的创作日渐衰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为资料收集和细节考据的困难的程度。对此,不能说冯少协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至少他在创作中花费了大量心血,就其已完成的作品来看,其间所达到的历史感与艺术想象力之间的平衡也让人印象深刻而值得品味。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海上贸易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基本是零星的,而冯少协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可以说是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表现。其实,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贸易持续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大量的史迹和遗存,在世界很多博物馆中也都收藏有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美国迪美博物馆中与中国贸易的航海文献与影像,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外销瓷,还有从中国南海一号到肯尼亚的水下考古发现,都见证了海上贸易的历史过程与诸多细节。但是,如何让公众对“海上丝绸之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展现历史的辉煌,需要艺术家以这些细节作为参照进行再创作,呈现出符合历史的生动的具象。冯少协这一系列作品弥补了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缺乏影像记录的遗憾,能够很好的在审美的层面上给公众以历史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系列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冯少协以独有的智慧和眼光,把握时代的脉动,抓住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用艺术的方式再现当年的景象以及海上贸易的具体内容,是非常有价值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这一历史主题的创作,契合当下,弥补以往,如果由此能够导引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中来,像时下社会普遍关注“一带一路”一样,其价值当不言自明。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履生 海上丝绸之路 油画创作 冯少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