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文物中的体育故事
里约奥运会赛程过半,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的竞技对决。此时,翻开历代文物图册,中国古代体育竞技的场面同样激烈而有趣,堪称精彩。
这些古代体育项目,随着近代西方竞技体育兴起,今存已稀。然而,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育娱乐项目,我们从文物中寻觅其踪迹,也颇有趣味。值此里约奥运会之际,本刊精选诸多与体育相关的文物,讲述经典文物中的体育故事。
宋 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蹴鞠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湖帆旧藏钱选《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
蹴鞠场边万人看
上海博物馆日前在“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中,展出一幅元代画家钱选(款)纸本设色《蹴鞠图》,颇为引人瞩目。此原画传为南宋名家苏汉臣所作,画面设色淡雅,用线古拙,描绘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及开国功勋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等玩蹴鞠时的场景。此事在《宋史》和宋代野史笔记中多有记载。
吴湖帆在最后的压卷跋中说道:“聚识人间混等伦,岂殊凡翼与常麟。一朝龙凤飞天去,搃是攀龙附凤人。青巾黄袍者,宋太祖也。对蹴踘者,赵普也。青巾衣紫者,太宗也。居太宗之下乃石守信也。巾垂于前者,党晋也。年少衣青者,楚昭辅也。嘉靖己酉七月十四日徵明识。按:嘉靖廿八年己酉为公历一千五百四十九年,越今三百九十六年矣。余曾见文氏摹钱氏本题此诗记,因录入。甲申冬日,吴湖帆。”
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中最为流行的运动,就是蹴鞠。《史记·苏秦列传》中即有记载,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到汉代,蹴鞠成为一项非常普及的运动,最初流行于民间,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都有记载,后引进至宫廷,成为中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之一。
据考证,蹴鞠起源于中国,是现代足球的源头。在古代被称为“蹴鞠”“蹋鞠”“蹴球”“就圆”“踢圆”等。其中的“鞠”即为球,一般以皮子缝制,有空心球与实心球之分。《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著录有《蹴鞠二十五篇》,成为最早关于蹴鞠的书籍之一,可惜不幸散佚。
从汉人诗文中,还能窥见汉代足球的一鳞半爪。如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曾描绘当时的比赛情景:“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时蹴鞠流行于民间,甚至出现了属于“百戏”范畴的表演性蹴鞠。其旁边还常配有伴乐或大鼓,表演者动作也跟随节奏变化,以高难度动作取悦观众。同时,除作为运动项目外,蹴鞠也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之一。刘向在《别录》中记载有:“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这也就是说,蹴鞠在锻炼体魄、模拟作战、演练进攻防守等项目中,具有特殊意义。
直至唐宋,蹴鞠运动在宫廷和民间一直流行不辍。唐太宗、唐玄宗都喜看蹴鞠,宋太祖赵匡胤则是个“球迷”。他尤其擅长“白打”,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可使“球终日不坠”。
除宫廷喜好外,“蹴鞠”运动在民间亦十分流行。诗人陆游即在《晚春感事》中有名句:“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苏汉臣绘《长春百子图卷》中,笔法工整,人物衣着细腻,景色分明,百童嬉戏情景跃然纸上。画中即有四个孩子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个人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
直至明清,蹴鞠的娱乐功能逐渐增强。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有明宣宗朱瞻基坐在御园亭中观看众人蹴鞠的场景。而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清代画家黄慎《蹴鞠图》轴,则人物用笔劲利,顿挫自如,将蹴鞠的场面刻画生动,奇趣不俗。
明杜堇《仕女图》(捶丸局部)
捶丸射柳故事多
“捶丸”这项运动最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署名宁志斋的《丸经》中出现。在这部32章、洋洋万言的书中,记载了有关“捶丸”的场地设置、器材制造、竞赛规则、处罚条例甚至各种不同的击法、战术、竞赛心理等内容。
虽然元代《丸经》初刻本已遗失,撰述者宁志老人已不可考,但元末明初著名史学家陶宗仪在其著作《说郛》中将《丸经》编入其中,使其得以流传。这部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系统、文字简洁的体育专业书,一方面纪录了“捶丸”在宋元时期的风靡程度,“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另一方面,也将这项已经消失的古代体育运动呈现在后人面前,甚至被当代人称为“古代高尔夫”。
虽然“古代高尔夫”这一称呼在学界争议尤甚,但其仍从侧面说明“捶丸”这项运动的外在与当代高尔夫运动有类似。其由唐代拿球杆徒步打的球类游戏“步打球”演变而来,至宋元成为流行运动。在元散曲杂剧、明代绘画中都有所提及。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二折王焕自夸什么游戏都会时说:“折莫是捶丸气球,围棋双陆,顶针续麻,拆白道字,买快探阄。锦筝搊,白苎讴,清浊节奏,知音达律磕牙声嗽。”此外《庆赏端阳》中也有“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试武艺么”的道白。到明代,捶丸运动已不及前代普及,至清代更趋向衰落。
据记载,捶丸所用球杖俗称为“棒”,包括“扑棒”“杓棒”“撺棒”“单手”“鹰嘴”等不同的类型,又分为全副、中副、小副等3种,全副有10根棒,中副8根,小副则在8根以下。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饫饱之余,心无所得,取择良友三三五五,于园林清胜之处,依法捶击”。
从打法而言,需先画定球基,再设定球窝。球基为方形“纵不盈尺,横亦不盈尺,择地而处之”,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这在《明宣宗行乐图》即有所绘。在此图中,全场共有10个窝,窝边还插不同颜色的旗子,以表示球窝之间的区别。
与此同时,捶丸这项运动也颇受女性青睐。在明代画家杜堇所绘《仕女图》中,即有捶丸运动的场面。画中女性头梳高髻、宽袍大袖、有侍女陪伴,颇为怡然。
《明宣宗行乐图》投壶场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日射尘红击鞠场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曹植在《名都篇》中对“击鞠”运动如此描述。“击鞠”就是指马球。
“击鞠”在唐宋时曾经盛极一时,据记载,唐代宫城禁苑内多筑有打球场地,而在军队中,马球也是竞技性练武项目,例如在《资治通鉴·唐纪》中,即有唐神策军中专门有马球能手的记载。而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洛中寒食二首》中写道:“千门万户掩斜晖,绣恳金衔晚未归。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说明这项运动在贵族之间的流行,而宋代苏辙也曾有《送梁交之徐州》诗云:“崖上游人莫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樽餐白饭。”
此外,在唐代的墓室壁画中也多次出现击鞠的场景,例如唐章怀太子墓的墓道西壁就绘有栩栩如生的《打马球图》。画中有20匹各色骏马,骑者穿窄袖袍,脚穿黑靴,皆左手执缰绳,右手持杖,整个比赛场面十分紧张激烈。
唐代女性也爱好击鞠,在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骑马打球俑出土。在此风气的影响下,一种名为“驴鞠”的骑驴打球活动也应运而生。由于驴体型较小且较好驾驭,深受女性喜爱。这种驴鞠在宋代的宫中依然存在,被称做“小打”,以区别于骑马打球的“大打”。
同样,在《明宣宗行乐图》中,也有明宣宗观看击鞠的情景,画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场上一人乘马举旗前奔,后面一人挥舞球杖冲向球门,场面热烈。到清代,击鞠曾一度被禁止,虽后恢复,但也逐步不为人知。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打马球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投壶击鞠绿杨阴
作为从先秦即有的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是来源于射礼的传统礼仪。由于庭院不够宽阔或是宾客的确不会射箭,因此,以投壶替代射箭,成为宴饮风尚。《礼记·投壶》中曾有“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的记载,《左传》中也记载有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之事。
汉代时,投壶亦流行。“弹琴瑟,声钟竽,敦六博,投高壶,兵犹且强,令犹且行也。”《淮南子·兵略训》中,将投壶与弹琴、吹竽、六博等同时作为高雅游戏。而现存于南阳的汉代投壶画像石,也呈现着汉代的投壶情形。
隋唐五代时的投壶活动,仍然流行。“分朋闲坐赌樱桃,收却投壶玉腕劳。各把沈香双陆子,局中斗累阿谁高。”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即对宫人投壶有所记载。而在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中,则有“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之语。
到宋代时,虽然投壶依然流行,但其已渐趋娱乐化。有士大夫对此颇为不满,司马光即是其一。他后来于宋神宗熙宁五年,索性著述《投壶新格》一卷,专门介绍怎样投壶。在投壶方式上,司马光定有“有初”“连中”“贯耳”“散箭”“全壶”“有终”“骁箭”等方式,并有诗云:“投壶边柝静,倚马檄书成。不忘尘中客,往鸿可寄声。”
进入明清之后,投壶项目也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繁盛。据《投壶奏矢》统计,当时的投法有140种之多。同样,在《明宣宗行乐图》中,也有明宣宗投壶的情景,画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顷身投壶,旁有随侍,场面热烈。文/林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蹴鞠 投壶 捶丸 运动 文物 体育故事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