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上大新生分配寝室制度:按作息兴趣"私人定制"

2016年08月22日 16:09 | 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 

原标题:上大进一步推广新生分配寝室制度 按作息兴趣“私人定制”

上大新生分配寝室制度:按作息兴趣

兴趣相同的人就能成为室友。

据《青年报》报道,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秀“武艺”迎新、千辆小黄车让新生告别报到就买自行车的“套路”……作为上海最早开学的高校,上海大学19日迎来了47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016级本科新生。其中,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大类共896名新生入校前便可按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定制”室友,引得许多外校学生羡慕不已。

入住人文社科类学生宿舍楼的张忻雨和王淑蕾两位同学将开始同屋生活四年,她俩见面后就觉得很合拍。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两个女孩在“作息时间”这一栏填的都是“早睡早起”,在“学习意向”一栏分别填了“考研深造”和“求职就业”,而两人的兴趣爱好则同为“喜欢唱歌”。

原来,开学前几天,校方便通过网络信息平台采集了这两大类共896名学生的关于寝室需求方面的数据内容并关联兴趣图谱,然后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安排住宿寝室,实现了学生寝室的“私人定制”。据介绍,今年在安排宿舍的时候,校方将作息习惯和学习意向放在前两位,尽量满足新生们的第一意向,兴趣爱好则排在第三意向,比如跳舞、阅读、游戏等,目前匹配率在近40%。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上海大学首次在442名实行通识教育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实行按作息时间、兴趣分配宿舍。校方在给经管大类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中便附有对于宿舍选择的申请表,学生可填写自己的兴趣、需求等信息,并反馈给学校。此后,上海大学根据夜猫子型、正常作息型两类学生先进行筛选,之后再分别根据“有创业兴趣”、“学霸”、“社团达人”和“兴趣爱好”四类进行具体分类,分配宿舍。

校方表示,去年学校试点“个性化住宿”,一年下来并没有一人提出要求转寝室,寝室关系均为零矛盾。同时,今年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寝室情况后也发现,优秀学生寝室的4位室友往往作息习惯百分百一致,且95%都为早睡早起。因此,学校今年开始在新生中扩大推行这一做法——除了继续在经济管理大类中推行“室友定制”外,上海大学还将该做法推广到了2016级人文社科大类400多名新生中。

据悉,上海大学自2011年在本科招生培养中实行按大类招生,并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后,大部分学生第一年便没有专业之分,校方认为,这是按作息、兴趣分配宿舍的有利条件。另外,前些年对于新生的全样本调研也显示,新生非常希望在大学期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

与此同时,去年的一项全国调查也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而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因此我们此举也是希望从源头避免因室友个性化而导致的内部矛盾”。根据上大的调研显示,学生们对于作息时间冲突最为敏感,在寝室矛盾中也往往占据主要因素。去年,其他大类共有16名新生要求调整寝室,主要都是作息时间冲突。

专家说法

由学生选择室友,并不能全部解决学生寝室关系问题

实际上,“个性化住宿”正开始颠覆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随机分配寝室办法。上海纽约大学迎来建校来的第四届学生,国际生和大陆学生必须混住仍然是第一前提。安排宿舍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根据每位新生填写的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由专门的软件来匹配。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会任意搭配。

两年前,上海交大在本科新生中全面推行按照兴趣爱好选择室友分配宿舍,打破常规按照学号、专业等编排班级和宿舍的方式,努力让宿舍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温馨驿站。华师大孟宪承书院宿舍安排也有自己独创的做法。

高校学生处多就此表示,宿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佳也是最微妙的养成空间,按兴趣爱好选择室友有利于增进交流,激发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给学生自选寝室的自由,是从外部环境着手,消除制造寝室矛盾的不利因素。当然,由学生选择室友,并不能全部解决学生寝室关系问题,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寄宿为大学生活增色。

编辑:王沥慷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