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选酱油 酿造还是配制好?
“家里酱油没了,快去打点吧!”——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也最为平凡而又美丽的生活味道,然而近日一则酱油被检测到“致癌物”新闻让我们惊悚了,连老字号也中招!而面对五花八门的酱油,我们又该怎么选择?一起来看看……
名词解惑
“4-甲基咪唑”是什么东西
“4-甲基咪唑”是此次“酱油致癌”事件的“罪魁祸首”。记者采访发现,“4-甲基咪唑”致癌的说法最早来自某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发布的一份公告,它称可乐中的焦糖色素含4-甲基咪唑,并称这种物质可能致癌。其后,美国加州规定称:“有资料显示,长期进食过量‘4-甲基咪唑’会令实验老鼠致癌,因此,如果产品令人每天摄入多于29微克‘4-甲基咪唑’,必须在包装上加上警告字句。”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清单中,“4-甲基咪唑”属于“可能令人类致癌物质”。
据了解,“4-甲基咪唑”主要来自增加酱油颜色的焦糖色素。酱油生产商在制造时,为增加棕色酱油色泽会添加焦糖色素,它通常为棕黑色至黑色的液体或固体,有一种烧焦的糖的气味,并有某种苦味。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介绍,根据IARC的评价,将致癌物分为“确定”、“很可能”、“可能”、“无法分类”、“可能不是”的层级,“4-甲基咪唑”属于2B级“可能令人类致癌物质”。“它们在饮食中的伤害不可一概而论。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2B级致癌物无需过度紧张,因为其致癌的可能性‘在动物和人群的证据都不足’。”
实际上,目前,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都将焦糖确认为安全范畴,但对其中的4-甲基咪唑作了限量的规定。我国标准GB8817-2001《焦糖》和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规定,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挫的含量不得高于0.02%。而除了添加剂,我们在日常烹饪过程中,也会因糖类物质发生“褐变反应”而形成4-甲基咪唑。常见的为红烧肉着色的“炒糖色”和在烹饪过程中的部分食材受到局部高温,都会发生褐变反应。
按照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检测含量,一个人每天要摄入半茶勺至一整瓶300毫升的酱油(视其含量不同而定),才会超过美国加州的警戒线,而从我国相关标准来看,消费者只需要关注所选择的酱油是否符合GB8817-2001《焦糖》和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可以了。

不要盲目追“概念”。(冯秋瑜摄)

专家建议
选酱油要看标准和等级
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酱油让人们常常患上“选择困难症”,各种“海鲜酱油”、“增鲜酱油”、“菌菇酱油”等,让人不知该如何选择。专家表示:选择酱油时,关键要看其执行的标准和等级,而不是其名称和概念。
据了解,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所有酱油产品都会在包装上注明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酿造酱油是按传统正规工艺生产的酱油,以大豆或大豆饼配对一定量小麦或麸皮为原料,经蒸煮、制曲,然后加盐水发酵酿造而成,具有特殊的色、香、味,有国家标准(GB18186-2000)的严格规定。酿造酱油又分为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高盐稀态发酵温度低,生产周期长,最长可达1年,酱油品质高,酱香、酯香浓郁。低盐固态发酵生产周期20~30天,与高盐稀态相比,缺乏酯香。按质量指标再分为四个等级。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基础,添加适量的助鲜剂、甜味剂、着色剂和香辛料及特色物质,如香菇、虾子和裙带菜等,加工再制成的各种品种的酱油,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我国相关行业标准要求配制酱油要以酿造酱油为主体,“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低于50%”,但这一行业标准并未强制执行。还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酿造酱油中添加用盐酸水解的植物蛋白氨基酸液,以提高氨基酸态氮含量,这种酱油在氨基酸态氮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滋味、香气更不及酿造酱油和级别高一些的配制酱油。
从酱油质量总体而言,酿造酱油好于配制酱油,口感上酱香更浓郁,滋味纯正,而配制酱油一般无酱香,滋味略带咸苦,鲜味比较明显,营养价值也不如纯酿造酱油好。不过,两种酱油都分为不同的级别,消费者选择时要留意甄别。
进口货标识不清要慎选
记者采访发现,市场上并非所有的酱油都进行了规范的标注,尤其是一些进口产品,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选择进口酱油。在标识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还可以从颜色上加以判断。一般来说,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色泽浅,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色泽深,级别高的色泽深,级别低的色泽浅。此外,着重关注“氨基酸态氮”指标,“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合格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得低于0.4克/100毫升,“特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则能达到0.8克/100毫升之高。
另外,酱油还分为“佐餐酱油”和“烹调酱油”,“佐餐酱油”的卫生质量要求更高,可以直接生吃,如蘸食、凉拌等。“烹调酱油”的卫生指标要求低一些,适合烹调菜肴(如做红烧肉)加热后再食用。两相对比,佐餐酱油比烹调酱油更干净。另外,有人认为颜色越深的酱油越好。其实,正常的酱油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色泽太深了,则表明其中添加了过多的焦糖色。
行家提醒
不要盲目追“概念”
酱油品种繁杂,除了传统的生抽、老抽,还有各种“海鲜”酱油、“增鲜”酱油、“菌菇”酱油、“儿童”酱油等概念,价格也跟普通酱油相差好几倍。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海鲜”、“菌菇”酱油中都没有所谓的食材成分,真正起到提鲜调味作用的是“琥珀酸二钠”、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等食品添加剂,有的添加了少量的干贝和菌菇提取物,因此消费者不必盲目追“概念”。
此外,此次香港消委会在检测中发现,39款酱油的钠含量偏高,每100毫升含2600至9970毫克钠。而所有样本都含味精,含量分别达10.4%及9.4%。专家认为,过量摄取钠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中风及冠心病的风险。专家提示,小朋友3岁之前应该清淡饮食,酱油、盐都应尽量少吃。患有高血压、肾病、妊娠水肿、肝硬化腹水、心功能衰竭的病人平时应小量食用,以免病情加重。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酱油 酿造 配制 含量 进口 致癌物 老字号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