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初秋“薄衣御寒” 晚增衣不生杂病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过去,凉爽的季节来临。尽管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要超前于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但作为夏秋之交标志性的节气,立秋无论对农业生产还是对人体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立秋之后,记者兼科普爱好者小马专程前往气象台,向我询问秋季保健与气象的关系问题。
小马问什么是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我笑了笑说:“气候学规定,以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这就是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
接下来,我就开始谈秋季气候与养生保健方面的问题:“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和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如何理解‘秋冻’是顺应‘居室气候’的需要呢?”小马问得更深入了。我略作思考后说:“近些年,我国气候专家通过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的观测分析,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以此进一步佐证‘春捂秋冻’的科学性。”
“室内外温差”和“春捂秋冻”有关系吗?小马又有些糊涂了。
我笑着解释:“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则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日趋下降。”小马点头认可,我则往深里解释:“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外温差则为正值。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温度变化(如进出居室)也很有关系。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春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如此阐释和佐证‘春捂秋冻’,真是太新鲜太精彩了。”小马说。见小马情绪高涨,我又反问他一个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说,秋季温度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小马张口就来:“秋季,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并且‘一场秋雨一场寒’。”我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从而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和加重一些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
小马摸了摸脑袋:“难怪古人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我则进一步强调:“在较为漫长的秋季,要正确领悟和操作‘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穿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穿衣感受,真要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宜多穿衣,八月宜少穿衣’。”
“少穿衣服,天天‘薄衣御寒’。”小马神情有些得意。我则及时提醒:“不过,凡事都应该有个限度。到了深秋,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一味‘秋冻’反而会致病。”
“这么说,‘薄衣御寒’要适可而止?”我笑了:“对,‘薄衣御寒’确实要注意人群和地域地埋差异。一般来说,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更加适宜‘薄衣御寒’,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则要慎重进行‘薄衣御寒’。从地域上说,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同样是秋天,北方和东部地区多半秋高气爽,而南方许多地区则秋日如夏;华西一带常常秋雨绵绵,沿海一带也湿度偏大。所以,南方地区的‘薄衣御寒’时段要比北方地区推迟很多,而华西、沿海地区的关节炎患者反而必须特别注意‘秋捂’,加强关节的保暖,以避免或减轻关节的疼痛。”
文/霍寿喜
编辑:赵彦
关键词:薄衣御寒 晚增衣不生杂病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