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假外资买单的是纳税人,负责任的该是谁

2016年09月14日 16:47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多家媒体聚焦江苏淮安招商引资作假一案:据淮安市淮阴区法院于2015年12月做出的一审判决,淮安市有31家基层政府参与“借用外资”一事,涉及金额高达近30亿元,基本囊括了该市的主要区县和乡镇、街道。媒体的密集报道,揭开了地方政府翻手作云覆手雨的作假手腕:通过中间人组织境外美元,以招商引资投资款名义打入政府指定企业的账户,经官方虚假验资结汇后,将等值人民币以工程款、设备款等名义返还给出资方,并给予丰厚奖励。

凡是荒诞,大多有符合常规逻辑的合理。据报道,淮安市的引资任务早已下派至乡镇,2012年,淮安市仅淮阴区内的其中5个乡镇,就被下达了超过5200万美元的引资任务,各乡镇金额从4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不等。淮阴区甚至还提出了“上半年完成有奖励,下半年完成不奖不罚,年底完不成一票否决”等要求。

因此近些年淮安市利用外资成绩“相当亮眼”。数据显示,2009-2011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47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1%、92.2%和54.1%,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2年到账外资同比增长30.9%,增幅全省第二。而据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龚震调研,进入2010年之后,该市买外资现象激增,2010年估计5亿美元的到账外资是购买来的;2012年某县下达给每个乡镇2000万美元的外资到账任务,一些乡镇一个外资项目也没引进,完成率不足15%,其余全靠花钱购买。

至此“买外资”背后的动力已可明晰,也并不出人意料:数字飙升的政绩冲动,官员广阔的仕途前景。可是,买外资的花费,终究是财政经费。用纳税人的钱,买来了临时过境、全身而退甚至大捞一笔的假外资,造成财政经费大量浪费。被浪费的财政经费,买单的是纳税人,该负责的又是谁?

据法院判决资料,被司法追责的,只有7名涉嫌在地方政府和外资企业间穿针引线的掮客。那些曾积极联络中介、豪掷巨额奖励、甚至不惜为掮客提供免责承诺书的各级政府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目前尚无一人被追责。这些年辉煌的招商引资成绩,不知是否还是他们为官履历中的煊赫一笔,还能否继续充当官阶提升的筹码。

对于统计数字作假,并非没有法规可循。国家统计局已成立举报中心,公布《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监察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再到修改《统计法》,为打击统计弄虚作假等行为,提供法律支持。统计数字作假、违规使用财政经费等行为,这些行为是否已构成腐败,是否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法规的适用是否还需要长时间斟酌?

当前,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依然是政府冲锋在前、大包大揽,无视经济规律、市场因素,把引资政绩作核心考量,至于产业合理性、对地方经济长远利益的考量则弃置不顾。因此,有些地方引资要么仰仗“能人”,要么依赖“歪招”。营造法治、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有些地方政府听到这些招商引资的正道,恐怕早已昏昏欲睡,没有耐心苦心经营了。政绩的冲动,有时就变成引资的运动,动员令一下,甚至包括公检法等一地所有部门都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冲向引资的前线。“花钱买外资”的荒诞,也只是引资政绩观扭曲的一个注脚。

但若要破除“唯GDP论英雄”政绩观,倒逼招商引资考核机制的转变,也必须得从深挖每一个注脚开始。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江苏淮安招商引资 作假 假外资买单 纳税人 责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