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考研保过班”是对捷径心态的迎合
随着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出炉,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又逐步进入公众视野。记者调查发现,考研经济正逐步升温,各大教育培训机构更是迎来报名的旺季,有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开设了学费近14万元的天价“保过班”。(9月13日《光明日报》)
当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价值在不断凸显。与本科学历相比,研究生学历显然更具含金量。为了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为了在教育分层中占据更高的位置,许多人加入了考研的行列之中。精明的商家总是善于发现商机,将考研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考研保过班”尽管言之凿凿,却经不起推敲。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考研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考研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即使是一个准备充分的考生,也不敢轻言稳操胜券。“考研保过班”既迎合了考生及其家长的成功焦虑,也满足了一些人“走捷径”的需求。“考研保过班”既让一些人省时省力,也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可是,“考研保过班”当真靠谱吗?
考研更多要依靠自力更生,切不可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一方面,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实现“钱袋满当当”,往往会夸大考研辅导班、培训班的功效;另一方面,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通常会制造“有门路”“有关系”的假象,声称能够在制度框架之外为考生谋取好处。当然,教育培训机构的“本事”越大,收费也就越高。
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与科技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知识与智慧;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时代,与市场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交易与欺骗;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这一切,在“考研保过班”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不断提升,让考研经济有了生存空间,在浮躁和喧嚣的裹挟下,渴望事半功倍的“考研保过班”有了弄虚作假的立足之地——尽管饱受质疑批评,“考研保过班”却总是卷土重来。
在考研的竞赛场上,有的人选择了脚踏实地,有的人选择了投机取巧。不同的行为路径,也折射出价值观念的不同底色。尽管我们不能说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功效,“考研保过班”的功能却不能夸大其词。只有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备考方法,考生才有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
在一个商业炒作层出不穷的消费社会,面对花样迭出的“考研保过班”,考生只有拥有笃定的价值认同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一笑而过”。(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考研保过班 捷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