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张风霞:希望把毛猴这门手工艺传承发扬光大

2016年09月20日 11:32 | 来源:通州电视台
分享到: 

家住通州区张家湾镇祥和乐园的张风霞女士,退休后,痴迷于手工毛猴制作技艺,经过10多年的刻苦努力,她制作的毛猴以形象惟妙惟肖、各具特色,受到爱好者的欢迎。


W020160218310880231190


2001年,张风霞从单位退休后,出于对毛猴手工艺的喜爱,四处拜师学艺。在一次民间工艺品展览活动上,她偶遇毛猴手工艺传承人姜守煜,并拜他为师。此后,张风霞一边向老师请教,一边自己动手,学习传统文化,制作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毛猴。

据张凤霞介绍,传统的毛猴制作,取材于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药材。其中用蝉蜕做毛猴的四肢和头部,辛夷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剂,木通做草帽和其它道具。每制作一幅毛猴作品,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再配上所需的场景道具,一幅作品就算完成了。张凤霞说,整幅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要数粘合最费功夫,因为只能使用的白芨这种中药。

张凤霞告诉记者:“咱们就用白芨这种手工胶比较柔和,但手工胶缺点是它水分大,不易干,它不能让你一次随心所欲地 ,想粘儿哪粘哪儿,你就要等待,或者呢分几次来调整它的姿态,这个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着急,又不能大意。”

在张凤霞创作的每幅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的是对历史场景的再现,有的是寓意美好幸福的生活。

“借了咱们传统老北京的老鼠,所以说老数钱,加上这铜钱老数钱,既有传统的民间手艺,又有民间民俗的妈妈乐 然后又挺受欢迎的。”张凤霞告诉记者。

张凤霞创作的作品,以“京都往事”系列作品为主,通过毛猴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了老北京的茶馆、婚礼、娱乐等多种民俗文化。

张凤霞告诉记者:“ 这个就叫野茶馆,这过去说呢就是乡村茶馆, 在街边上,县城边上,村口那种, 过往的人,在这儿息一脚,喝点茶,从怀里掏出点饽饽来,坐那儿吃点,这样这是乡村茶馆,这个就是大茶馆的形式,大茶馆的形式,他来这儿的人呢,做派也不一样,有拿着鸟笼子的,有在这儿下棋的,然后抽着旱烟袋,看热闹的。”

近年来,张凤霞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市区民间工艺展览,受到专家的肯定和毛猴爱好者的喜欢。同时,张凤霞希望把毛猴这门手工艺传承发扬光大。

张风霞告诉记者:“从我内心里希望把我的毛猴事业做大做好,那么我就带动我的家人,比如说我的孩子我爱人,一方面大家集体来创意这个毛猴作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走出去,多做一些社会的教学,这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吧。”

张风霞的儿子告诉记者:“我觉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在咱们祖国创新的今天,更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以及更多热爱民族文化的人,进行一代一代的传承,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了解了传统北京的悠久的历史和故事,人文的风情与面貌,同时我们在最后还获得了制作的快乐。”

张凤霞的毛猴制作技艺得到了区有关部门的重视。

张家湾镇教委代月江告诉记者:“ 我们想把这项工作,把毛猴制作的手艺引入到学校,引入到幼儿园,毛猴制作是一种手工过程,但是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那么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以至于北京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教育的平台。”

编辑:陈佳

关键词:张风霞 希望把毛猴这门手工艺 传承发扬光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