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美国如何管控中小学生欺凌

2016年09月20日 17:53 | 作者:黄超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洛杉矶9月19日电(记者黄超)在美国,中小学生欺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按照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定义,欺凌指的是既非亲戚也非恋人的单个或数个年轻人之间不应有的过激行为,通常会反复出现。美国如何管控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从州级立法、校园管理到家长介入,都有详尽的约束和要求。

在社会多元化的美国,一些孩子会对残障、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同学进行嘲笑、甚至暴力相向。上世纪80年代后,欺凌在美国校园日趋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统计显示,美国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受到过欺凌,这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担忧。

由于美国宪法修正案中赋予民众持枪权,就出现了学生持枪进校园的现象。美国对欺凌认识的转折点是1999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校园事件。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炸物冲入哥伦拜恩高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两名杀人者就是欺凌的长期受害者。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调查发现,之前25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都是遭遇过欺凌的受害者。

在各界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不断反思后,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地州政府纷纷立法打击校园欺凌行为。洛杉矶知名华人律师邓洪说,美国法律对欺凌行为的最终认定是一个标准由高到低、不断细化的过程。“以往美国人对欺凌的认定只限于暴力案件,但在随后法律施行过程中,联邦政府以及各地州政府逐渐降低了欺凌行为认定的标准。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欺凌外,还逐渐将精神上的贬低纳入欺凌。如言语辱骂他人,以及在公众场合故意因对方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头威胁等也归入欺凌行为。”

邓洪举例说,近年美国还有过一个案例。一名女生因在网上遭到一名男子嘲笑辱骂而自杀,此后美国法律将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定义为欺凌行为,称为网络欺凌。

针对校园暴力现象,相关的法律也被多次修正,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重罪。在美国,如果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岁,法院会通过辅导警告的方式告知学生,欺凌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即便未满18岁,也可以当作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和量刑。

美国法律不但规定了法庭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责任,也规定了学校对学生的行政处罚权。美国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学校发现欺凌事件,必须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如有带刀上学、威胁老师或同学的行为,即使没有人受伤,学校也须对施暴学生采取措施,学校通常会选择开除学生。

此外,联邦政府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提供举报欺凌事件的渠道,老师和教职员工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必须举报;第二是必须对被举报的欺凌事件进行调查;第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对于那些因为欺凌而被开除的学生,政府会安排社会组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在家长管理层面,美国立法明确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在学校有欺负同学的问题,学校会马上要求召开家长会议。如果学生未成年而因欺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和孩子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的欺凌行为与父母的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等)有关,法官可以把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此外,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或受损,父母必须要承担所有的民事赔偿责任。

邓洪强调,美国法律不会因为你是从犯而降低量刑,相反,伙同参与欺凌的学生也会面临与主犯同样的重罪。因为在犯罪心理学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太大的胆量去犯法,但是在同伙的怂恿下,他们往往会无法无天。(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美国 如何管控 中小学生欺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