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鲍义志:留住“花儿” 留住乡愁

2016年09月22日 09:19 | 作者:鲍义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五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日前在京落下帷幕,这是一个集中反映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状况、一定程度折射我国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的一场文艺盛宴。在欣喜看到我国民族文艺繁荣的同时,笔者很遗憾,在所有展演节目中,没有看到一场有关“花儿”的演出。

鲍义志

鲍义志

笔者从小就是听着“花儿”声长大的,能够深切感受到民族地区的百姓对于已融入他们生活方式和能淋漓表达他们生存状态的艺术形式的热爱。传唱地域涵盖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花儿”,它以生动的词汇、精妙的语境、优美的唱腔,抒发着西北地区各民族淳朴善良的心态,显示他们集体品格中的坦荡、朴实、热情、豪迈和执着。

每年的“六月六花儿会”期间,成千上万的西北百姓会涌向大大小小的“花儿会”,“花儿”在满足着西北人民祖祖辈辈的文化需求的同时,确实也表达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种文化自信,这一艺术形式无疑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民歌,能像“花儿”这样,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多个民族所共同拥有和喜爱,虽然这些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但生活在那里的百姓都共同深深地热爱“花儿”,传唱“花儿”。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民族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既然“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传递着大西北人浓浓的乡愁,那么“花儿”这一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就应传承和保护好。但据笔者的调研,目前“花儿”在传承中,存在着一些让人忧思和亟须有关部门帮助其传承发展的问题。比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花儿”的生存空间已存在被挤占的问题,比如社会的大变革、人口的大流动,许多民族村落成为“空心村”,使年轻一代远离“花儿”的土壤,对“花儿”的兴趣减弱,长此下去,“花儿”这一有着700年历史的文艺形式传承链有断失的危险。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只绚烂花朵,“花儿”要永远绚丽下去。

基于这样的忧思和几年来的调研所见,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研究城镇化过程中“花儿”的保护与传承,使之有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生存空间。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国家级的“花儿”艺术节、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来给予从事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者以信心,也借此拉住社会各方面对其的关注。可以在城市中建立“花儿”传习所、通过“花儿”进校园等活动,培养“花儿”的一代新人,让更多青少年喜爱“花儿”,让“花儿”后继有人。

2008年,中国“花儿”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情,囊括了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未来绝不能因传承者离世而陷入“绝唱”,而应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鲍义志 花儿 乡愁 少数民族文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