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从农民到“居民”:没那么简单

2016年09月29日 16:23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9月19日,北京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至此,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各自的户改方案,普遍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至少从形式上来看,“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对垒终结了。

一纸城镇户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负载着各种公共福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覆盖的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所获得的社会保障极其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人口总数达80%的农村居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而占人口总数20%的城市居民,则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90%。种地供给城里人口粮的是农民,进城务工为政府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也是农民,然后分蛋糕时说城里的事儿跟农民没关,这显然有失公平。

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区分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管理的进步,然而,一切并非换个“本”这么简单。

从农民到居民,统一身份仅仅是个标志,农民关心的也不是简单的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户籍改革的关键是破除身份为依托的福利体制,能否取得成效则取决于各项配套政策的跟进与落实,即消除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如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待遇,真正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社会福利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农村土地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以及不同行政区管理的分割相互嵌套缠绕。近年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农村医疗等社会保障也有大幅提升,但城乡差异、农户与非农户差异仍然较大。只有逐步解开缠绕在户籍身份上的各种“绳结”,才能够为继续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做的是重视城镇化背后的多元诉求,构建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让人人能享受均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发展机会。下一步,有关部门需要拿出更多精力做实户籍改革后的系列管理制度建设,尤其在户籍无差别化后,要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公民待遇的再平衡,更要逐步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加速推进户口背后附着的权利和福利的真正平等化。

例如,就业方面,之前的政策长期倾斜于城镇居民,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促进政策,从税收、信贷、工商、职业培训等各方面均有配套保障;而农村进城务工的就业促进不仅缺失,甚至长期处于严格管控状态。这种情况今后能否得到扭转?教育方面,城乡在义务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提供等方面的保障天差地远,从近年频频见诸报端的流动儿童就学、异地高考等新闻中就可见一斑。当农民变成居民后,他们的孩子是否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陪伴中幸福成长、平等入校?住房保障的二元化差异,也与户籍捆绑。归根结底,要消除身份差异,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城镇化没有捷径。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杠杆,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人口自由迁移,实现居住地登记为基础的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建设依托国民身份的公共福利体制。我们期待这样的发展时代到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户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