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物保护须防保护性破坏
近日,“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尽管国家文物局新近公布了“抹平”措施影响长城古貌、严处责任人的调查结果,但对于这一令人痛心的事情,不少网友依然难抑吐槽冲动。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在修缮中被抹为“平板路”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图为9月23日拍摄的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文物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最大价值在于呈现历史风貌,连接历史与现实。对于沧桑感十足的长城被硬化抹平成“路面”,有网友扼腕痛惜:我宁愿看到几百年后被风蚀的残垣断壁,也不愿见到现在的一马平川!还有网友慨叹,这样的修葺还不如不修,甚至比破坏还可怕。
近年来,文物保护受到公众越来越深切的关注。文物建筑被拆除、名人故居被损毁、珍贵文物遭破坏、古墓葬被盗掘等消息时时冲击公众的视线,由此而 生的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从制度、资金、人手等方面强化保障的呼声四起。此番“最美野长城被抹平”,让我们看到的是文保必须警觉的的另一种“陷阱”或歧途, 那就是“保护性破坏”!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性拆除”的招牌,拆毁、重建了不少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物,令人唏嘘。成为“危房”的名人故居固然需要维修,但彻 底推倒后即便原地复建出一座光鲜的故居,还会剩下多少历史价值?文物是难以复原的易碎品,新不如旧、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是文物行业的准则。拆除名人 故居重建也好,抹平加固“最美野长城”也罢,如此保护,终不免维纳斯安上断臂、裸体雕像被披衣装的意味。而其背后无论是基于经济政绩考量,还是“无知无 畏”专业素养不足,“保护性破坏”务须休矣!
文物保护是一项科学复杂的系统。我们看到,很多考古工作因为条件技术不成熟,为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毁,宁可一再搁置,而许多文物保护工作者为 了最大限度修复文物原貌,亦可谓匠心匠人殚精竭虑。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很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为文物的如初修复提供了可能。要更好地做好文保,一方 面要完善制度,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避免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坍塌于掘土机的车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细化文物保护工艺标准,积极引入新科技手段,有效提升 文保人员专业素养,避免陷入“保护性破坏”陷阱。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讲述者。“最美野长城”的争议像一记警钟,提示我们要更加科学审慎地保护文物,从而记得来路,更好地面向未来。
编辑:陈佳
关键词:文物保护 须防保护性 破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