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张晓刚:一直惧怕边缘,惧怕没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张晓刚在昆明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他保持着每年去一次北京、去两次成都的频率,他要和外面的世界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他说他生怕死在一个文化的边缘之地,一个没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1982年,张晓刚还在一如既往地找工作。在昆明,只要与美术沾一点儿边的单位张晓刚都去试过。毛旭辉带着张晓刚抱着他的名画《暴雨将至》去给云南艺术学院的相关领导老师看,看完后的人只是一言不发。
吕海强 - 张晓刚,画家,2013.06.12
文化局创作室进不去,群众艺术馆进不去,文艺学校进不去,所有文化系统的都进不去,那就到中学,中学也没有指标,最后集体单位昆明彩印厂也联系了,还是未果。
招生办负责分配的那个人就住张晓刚家的隔壁,张晓刚天天去找他。有一天,招生办的人说要不把你分到边疆,指着云南省地图问张晓刚,你想去哪里?张晓刚指着西双版纳最边境的地方说:“就把我分到那儿去,国家不要我,我就到国外去。”一句话把这个干部吓得半死。
张晓刚 - 1982年,张晓刚(左)与周春芽(右)于成都
当张晓刚在昆明每天找工作的时候,同样留校不成的何多苓也每天在成都联系工作。但何多苓名气大,找工作只是为了选一个好单位,而张晓刚就惨了,在昆明既没有名气,又不认识人。那时候国家规定,分配不下去的人,由国家统一分配;如果不服从统一分配,那就只能当黑户。
找工作期间,张晓刚的嫂子介绍他去建筑工地干活。于是他当了一个月建筑工人,挣到三十多块钱。有了这笔钱,张晓刚又回四川美院要求重新分配,但这回学校彻底拒绝了他,因为他已经被统一分回云南了,学校没有权力再把他要回来。最后张晓刚说只要能够留在四川,随便把他安在哪儿,他只要有一个地方呆着就行,那怕是阿坝。
张晓刚《翻开的第135页》
就在学校彻底拒绝了张晓刚后,他遇到了川美的一个老校友—渡口市的文联主席。她看过张晓刚的作品,问张晓刚愿不愿意到渡口市。渡口市就是现在的攀枝花市,在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是一个三线城市,当时大兴工业,全国各地都抽调人口到那儿去建工厂。
渡口市文联主席许诺张晓刚进渡口画院当专职画家。这听起来十分有诱惑力,张晓刚决定去渡口市看看后再做决定。从四川回云南的火车要经过攀枝花,张晓刚下了火车转乘汽车,再走一段路才到达这个在峡谷里的城市。
1987年,张晓刚于重庆
文联主席带着张晓刚看了画院,当时院里已经有四个画家,大家各有一间大画室和一间住房。画院的旁边是歌舞团。文联主席对张晓刚说,以后你的媳妇可以从歌舞团里找。
张晓刚 - 大家庭No。 17
张晓刚对这座工业小城失望,他实在不喜欢这个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的城市,这个画院让他颇为踌躇。张晓刚回到昆明,在不得不成为黑户的前一个星期,神奇般地有个单位愿意接收他,这样张晓刚自然就不用去渡口了,不然我们真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张晓刚。
张晓刚 - 血緣 — 大家庭九号
最后在昆明找到工作单位也是个很偶然的事儿。从渡口回到昆明后,毛旭辉带张晓刚去歌舞团看一个老同学。老同学听说张晓刚找不到接收单位很吃惊,问张晓刚要不要来市歌舞团,并且很热心地去找到团长姚来训,指着张晓刚说:这是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没有单位接收,你要不要?还拿出1982年1月的《美术》杂志给姚来训看上面刊登的张晓刚的画。姚来训很是看重张晓刚,他去文化局里坐了四天,说单位需要人,一定要分给他一个学美术的大学生。
张晓刚 - 血緣— 大家庭: 全家福
文化局担心其中有什么走后门的事情,要求歌舞团不可以点名要人,分到谁就是谁。那个时候,整个云南省未分配的大学生只剩张晓刚一个人,所以随后的事情发展得无比顺畅,一天内就办完从省里到市里到单位的所有手续。张晓刚后来总结,他几乎事事都慢人一拍,但最后一刻总是遇到贵人,所以什么重要事情都没有错过。
1988年,张晓刚于成都,肖全摄
张晓刚成了昆明市歌舞团的美工,画舞台布景和道具,为了感谢姚来训的知遇之恩,张晓刚还额外负责设计演出服装,不仅画图样,还亲自跑服装厂,买糖讨好制作服装的中年妇女,让她们把衣服做好一点儿。因此,他设计的服装还拿过奖。
到歌舞团报道后,团里分给他一间宿舍。丁绍光赴美之前也蜗居于此,因为丁的夫人也曾在歌舞团工作。张晓刚的这间宿舍在昆明市歌舞团单身宿舍二楼走道的最里边。一楼是女厕所,他就住在女厕所楼上。门口是这层楼的自来水龙头,每个人用水都要到他门口接。
张晓刚 - 爱人
后来,我们和他开玩笑说这个地方风水好,下面有肥料滋养,门口有水有财,你的成功是有道理的。那时经常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穿着大人的拖鞋,来门口接水倒水,每次总是很好奇地向张晓刚屋里张望,她是歌舞团编导马远敏老师的女儿何佳佳。二十几年后,何佳佳成了张晓刚的第二任妻子。
1994年,张晓刚于重庆,为圣保罗双年展进行创作
尽管有了接收单位,但是张晓刚觉得自己在昆明属于边缘人,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的边缘,他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能回到四川美院。那个年代,四川美院是当时全国美术的中心,学校里有那么多艺术界的明星,四年级的课堂上,经常有各地来“朝拜”的人们围观学生们作画。
在昆明歌舞团报到那天,张晓刚暗暗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五年之后一定要离开昆明。后来他在第四年的时候回到了四川美院任教,比计划提前了一年。
张晓刚在北京工作室,背后是他的作品《绿墙:两张单人床》(300x500cm, 2008)(图片来自Wmagazine)
1982年,程丛林给了张晓刚一个参加英国BBC举办的“世界绘画比赛”的讯息,张晓刚准备了五张作品,寄出时海关要求登记物品价值,最高限额是100元人民币,折合20英镑。英国的主办方把这个数额当作报价。
比赛结束后,五张作品全卖了,英国方面先后寄来了两张20英镑的支票,张晓刚猜测应该是他们认为每张画都是20英镑的价格。等三个月后才能取出钱。200元相当于张晓刚那时几个月的工资,关键是这让他很有成就感。这也是张晓刚平生第一次卖出作品。
阿改 - 张晓刚在其作品前
张晓刚的工资有56元,他一个人一个月15元的生活费,加上其他支出一共需要25元,他可以每个月都存下20元。每次存够100元的时候,张晓刚就背上包出门了。
在昆明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他保持着每年去一次北京、去两次成都的频率,他要和外面的世界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他说他生怕死在一个文化的边缘之地,一个没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文章节选自《护城河的颜色 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聂荣庆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授权,题目为编者所加)
编辑:陈佳
关键词:张晓刚 一直惧怕边缘 惧怕没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