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根治廉价药荒还得下猛药

2016年10月09日 11:20 | 作者:屈金轶 |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对于廉价药荒,虽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一些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如同“开了方子,没下药”,导致廉价药荒一再上演。(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廉价药之所以被人憧憬,不仅仅在于其价格之低廉,更在于其药效上具有安全、必需、有效及难以被替代等显著优点,因此亦被称作基本药物。按照常理,对于这样的“灵丹妙药”理应大量生产,敞开供应,以满足患者之需,然而,廉价药荒近些年来却频频上演,且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这种“逆向淘汰”现象无疑值得反思。

对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绝大多数人或许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公众平等地获得基本药物”。然而,实施7年来,其善意初衷并未得到充分实现,廉价药在很多医院依然难觅芳踪。

廉价药荒频现,具体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归结到一点便是“利益”二字。一方面,从供给端看,一些廉价药招标价格过于低廉,导致药品企业利润微薄,更无法让利给医院、医生、销售人员等中间流通环节,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有些药品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而廉价药价格并非同比例上调,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目前仍有一些医院以药养医,导致一些医生开处方时“只开贵的、不开对的”,同时医药销售人员也对推销廉价药了无兴趣。此语境下,廉价药供求链条断裂便成家常便饭。

必须指出的是,近些年来,为了医治廉价药荒,相关部门开出了建立生产供应信息系统、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等诸多良方。比如,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进一步拓展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功能,建立常用低价药品从生产、流通、库存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和分析的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系统,做好供需衔接。”这些“方子”不可谓不对症,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廉价药荒频现便是佐证。

可见,根治廉价药荒,既要开方子更要真正下药,这需要从供与需两端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在唤醒医企道德良心的基础上,正视其追求生产利润的诉求,充分发挥税收、贷款等政策杠杆,踩好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采购、配送、库存、需求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健全与完善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对廉价药中商业贿赂实现零容忍,让利用廉价药“黑市”牟取暴利的行为受到严惩。唯有如此,方能使各种医治良方取得实效,从而让廉价药回归公益属性,真正利民便民惠民。(屈金轶)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廉价药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