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公车福利依恋”仍需大力破除
这一轮公车改革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某些公务人员对公车福利的依恋并未完全消除,甚至还存在某种变通心理,或者是“走回去”的期待。大刀阔斧的公车改革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戒除公务人员对公车福利的依恋。
上个月推出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福州“公务的士”,目前已暂停营运。福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所谓“公务的士”其实是福州公交出租车公司自己冠名,事先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批准。福州市发改委车改办证实,“公务的士”是企业自身设计的方案,完全属于市场行为,福州市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投入与补贴,也没有与之签署任何合作协议。
一度引发不小争议的福州“公务的士”,原来只是当地公交出租车企业的一个营销“噱头”,不但没有经过当地政府的批准与认可,与政府不存在任何关系,反而让政府为企业背了“黑锅”。但仔细思量,问题似乎又不会这样简单。
按说,在对公车“断腕改革”,大部分公车都已经封存的背景下,推出“公务的士”必然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营销,当地政府部门如果具有基本的政策水平,就应该认识到“公务的士”之大为不妥,应当及时予以叫停才对。然而奇怪的是,企业此举经过媒体报道并引发不小争议之初,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解释,“公务的士”不仅如约推出,且阵势强大,并再次吸引了社会目光。而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公务的士”昙花一现即告暂停,相关部门这才忙不迭与之撇清关系,其中是否存在某种难言之隐呢?
这一轮始于中央并强力推及地方的公车改革,触动了许多公务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的“奶酪”,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一些习惯了“出门上车”的公务人员自然会感到不适应,但公车改革势不可挡,不适应的人也只能慢慢适应。不料,公交出租公司不失时机推出“公务的士”,不但切合了一些公务人员的特殊心理,各项优惠价格与结算方式,更为公款消费实现了“无缝对接”,难怪有媒体称“公务的士”乃“媚权的产物”。如果公务人员和政府部门真心支持公车改革,心甘情愿与普通民众一道乘坐公交或自驾出行,面对有“变相公车”之嫌的“公务的士”即使没有媒体报道和舆论弹议,相关部门也应当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而不至于在“公务的士”暂停之后,才一口咬定政府与之没有任何关系。假如不是受到舆论批评质疑,“公务的士”或让某些公务人员“偷着乐”也未可知。
“公务的士”即便完全是企业营销行为,但企业把营销噱头冠以“公务”之名,不但让政府为之“背黑锅”,也明显涉嫌违法违规。这种做法,与之前一些企业推出“××专用酒”、“××专用烟”如出一辙,当地政府不仅应明确阻止,更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公交出租车公司在精准开拓某种“市场”的同时,却在判断形势时犯了致命的错误,看似迎合某种心态的“公务的士”,却无法如预想那样受到当地政府公开的青睐,这应该也是“公务的士”草草收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公务的士”闹剧式的推出与暂停,以及当地政府对“公务的士”的暧昧态度中不难看出,这一轮公车改革虽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某些公务人员对公车福利的依恋并未完全消除,甚至还存在某种变通心理,或者是“走回去”的期待。这也意味着,大刀阔斧的公车改革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彻底戒除公务人员对公车福利的依恋。
严格说来,“公务的士”并非完全是企业营销的噱头,它是公车改革引发公务人员心理阵痛的反应。尽管事件发生出在福州,但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一些地方虽然没有搞什么“公务的士”,然而顶格甚至超标准的公车补贴,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公务的士”?公车改革不易,破除公车福利依恋最难,唯有坚持不懈深化公车改革,才不畏任重道远。(北青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车福利 公车改革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