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锻造振兴发展新发动机
——东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企答卷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0日电这是一场事关东北转型的“关键之役”,这是一次重塑振兴脊梁的“涅槃之举”,这是一条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曾经,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国之重器”的东北国有企业支撑起新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如今,正处于转型最艰难时刻、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企业,在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声”中再次走向东北振兴的舞台中央。
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卸掉沉重历史包袱、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弹指一年间,东北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开始释放出澎湃汹涌的新活力。
新一轮国企改革“风生水起”
机关部室精简44%、管理人员精简38%,2.25万人实现组织化分流安置,今年前9个月同比减亏13.4亿元……这是东北最大煤炭企业龙煤集团自我救赎、“断腕”改革的初步“成绩单”。
“龙煤攻坚”只是东北强力推进国企改革的缩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自去年9月13日公布后,东北各地和央地国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改革认准了的事,就要“抡起膀子”大胆干。
曾有段时间,一提起国企改革,有的政府和企业就推给“顶层设计”,说自己操作空间小。
“改革不怕慢,就怕站。”抚顺石化总经理李天书说,对于国企改革,调整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是老话题,但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包括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等一系列改革,并不是到了这一任班子非改不可的地步,“但要是我们现在不下决心搬开‘大石头’,整体改革就搞不下去,企业就无法轻装上阵”。
“本轮改革,我们重点立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吉林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通过推进集中统一监管,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委职能,组建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举措,为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创造条件和环境。
——改革要让企业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国企要提质增效,去掉“三供一业”等包袱是关键。东北国企利用东北振兴和国企改革搭建的大舞台,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做起了“健身操”,瘦身健体效果明显。
“我们在央企中率先完成了‘三供一业’剥离和厂办大集体改革,使公司放下沉重历史包袱。”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在黑龙江省与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交流会上自信地分享着经验。
吉林石化供水、供电、燃气业务已逐渐剥离,为企业轻装上阵提供了巨大支持,企业管社会正渐行渐远。
——改革就是要实现体制一变天地宽。
作为葫芦岛锌业股份公司的老员工,党委书记张正东见证了企业的兴衰,体味到国企体制改革重要性。
“国企有优势,但现代管理不是优势。自从企业引入民营企业宏跃集团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后,光是严格采购,一年就节省3.19亿元。否则,现在有色金属行业这么困难,我们根本挺不过来。”张正东颇为感慨地说。
尝到“甜头”的辽宁省近日发布公告,拟向省内外战略投资者首批出售7户省属国企的部分股权。辽宁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这批国有股权出售后,新的战略投资者将派代表参与国企管理,有利于加快形成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
供给侧改革激发内生新动力
新一轮东北国企改革,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不少传统产业老国企,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很重。身处逆境,如何突围?记者采访东北三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逆势增长的大型国企后,找到了答案。
——抚顺特钢:追求高精尖 不走寻常路。
“钢铁行业的冬天还没过去”——这是当前钢铁行业的普遍感受。但抚顺特钢却热火朝天。
24小时开工,工人三班倒……“这样任务还干不完。”抚顺特钢第三炼钢分厂厂长杨玉军说。
去年,抚顺特钢实现净利润1.97亿元,增长319.5%。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振天说,不少企业在大路货上搞价格战,我们闷头研制皇冠上的“明珠”,只做掐尖的品种。目前抚顺特钢承担的国家课题有50多项。
——哈电集团: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
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发电设备监测中心的显示屏上,机组振动摆度、发电机性能等发电机组运行的关键数据不停闪烁。
“根据这些数据,技术人员可为数千里之外的三峡机组远程诊断。”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平安说,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重型装备业,实现远程诊断服务,是近期哈电集团为三峡、向家坝及溪洛渡电站用户机组提供的全新服务。
从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提供商转变,让哈电今年上半年现代制造服务收入达62.7亿元,实现了销售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吉林化纤:老国企闯出新“丝路”。
在全球纺织市场疲软的不利环境下,作为一家拥有52年历史的老国企,吉林化纤集团以创新和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逆势崛起,扭亏为盈。
竹纤维是近年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吉林化纤主动调整供给,在竹纤维产业标准、生产、技术、产品等方面形成整套自主知识产权。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刘宏伟说,得益于供给侧的不断调整优化,吉林化纤的竹纤维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
东北振兴,今朝还看国企
在东北,国企改革不率先破题,全面振兴无从谈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东北国有经济占比偏大,国企改革与整个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央地融合成果显现。
“在东北的一些中央企业就是一个‘飞地经济’,和地方融合程度不够。”东北一些地方干部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既对央企的资源接续、成长空间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央企与地方融合是改革重点,也是东北振兴的发力点。
今年9月下旬落幕的黑龙江省与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交流会结出了60个签约项目的“硕果”,覆盖了全省13个地市,对接了38家中央企业,签约额1342亿元。
黑龙江省国资委负责人说,央地融合发展,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产品和项目,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实现了从“你是你”“我是我”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
“央地融合”在辽宁等省也逐渐推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投资近千亿元,推进辽宁“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等8个项目;抚顺市政府与抚顺石化约定在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公共资源、共同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合作。
——搭乘“一带一路”,国企加速“走出去”。
“6月中旬签订了金额达24.5亿美元的迪拜哈翔清洁煤电厂项目,今年国际合作的势头不错!” 哈电集团董事、副总经理苗立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哈电在建的26个重点项目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电站装备产能过剩背景下,哈电集团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率先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实现逆势增长。今年仅前4个月,哈电对外合作就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正式合同签约额176.5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6%。“中国动力”开始走出去,叫响海外市场。
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东北国企“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其中,仅辽宁省属企业就有6个项目纳入《辽宁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重点项目清单。
——国企重构东北振兴新产业格局。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东北承压转型。在国有骨干企业引领下,“老支柱”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新优势”产业力求高端站位。
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时下越来越多黑龙江企业的经营之道。黑龙江省工信委副主任杜毅说,“走创新发展之路,向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转型,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新经济正给老工业基地带来生机。”
在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支柱产业在不断被巩固的同时,国企正发力打造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新四样”优势产业。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较大,但机器人、民用航空、集成电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动能转换在加快、内生动力在增强。
东北,以新一轮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红利开始不断释放,新动能逐渐形成……(记者陈国军、李建平、梁冬、王炳坤、姚湜)(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锻造 振兴发展新发动机 东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企答卷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