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天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投放成效调查
“以前要想看这种名角演的戏只能去市里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真是太方便了。”今年65岁的天津宁河芦台镇淮淀村村民李志海兴奋地说。
李志海的“兴奋”源于今年6月天津启动的“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
天津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积极推广“菜单”“订单”服务,实行“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变为现在的“精准滴灌”,提高了文化惠民项目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满意度。
精准收集需求信息 自下而上“以需定供”
“基层搞文化活动,最担心的就是群众参与度不高,活动没有人气,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来自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的群众文化组织者李娜感慨地说。
今年2月,通过直接入户和网络互动等方式,河西区对全区30万户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偏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既把文化服务信息‘送下去’,又把群众文化需求‘兜上来’,从而建立起群众文化供求的‘大数据’。”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杨说。
除了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基层、座谈讨论等形式,收集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建议外,天津还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收集反馈信息。
2015年,天津北方网“公共文化民心桥”平台正式开通,借助该平台,群众不仅可以了解到身边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还可以向文化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平台开通1年多来,共收集百姓意见建议近千条。
在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黄永刚看来,一些文化惠民活动百姓不买账,是需求与供给之间脱节所致。“要仔细聆听老百姓的需求,将投票权和选择权交给他们,才能真正盘活公共文化服务。”他说。
“菜单”“订单”服务让百姓得实惠
为了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河西区把印有各类文化产品资讯的“节目菜单”,免费发放到居民手中,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与文化活动。
“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将看什么戏的选择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由农民群众参考“剧目册”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点戏,确定演出剧目和演出时间。
除了“菜单”服务,天津还推出了“订单”服务。天津市文化中心开展“群众点单我请名师”活动,邀请知名人士举办公益讲座;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在“文化惠民卡”的基础上,新增了郊区县卡、学生卡和公益卡;和平文化宫针对盲人群体成立“心目影院”。
数据显示,“文惠卡”项目运行以来,全市文艺院团已累计推出惠民演出近2000场,观演总人次超过60万人次;“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启动1个月的时间里,已将13场高水平演出送到了农民家门口,惠及农民近万人。
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倒逼”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创新
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出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相应处理,这是天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投放的最后一环。
为了让文化服务摆脱地域和时间限制,让服务领域拓展得更广、更深,天津不少文化单位都在以“互联网+”的思维,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
今年以来,天津群艺馆借助网站和微信等网络媒介,策划、组织了包括“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凡人日记”“微信直播”在内的近10项示范性新业态活动,将群艺馆“零门槛”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线上与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使得数字群艺馆不再是扁平化数据与页面,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摆脱了群艺馆坐落地域的限制,告别既有剧场座位的禁锢,演出时刻进行,表演永不落幕。”天津群艺馆副馆长崔玉杰说。
天津市文广局社文处处长李茁告诉记者,根据群众反馈信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可以倒逼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服务 公共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