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钱颖一:著名学府+园区+资金能加成创业小镇吗?
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
随着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创业小镇的概念在国内被关注。美国硅谷无疑是这一概念的代表。对于硅谷的研究,有一种看法,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三合一论”,与硅谷的发展事实不符。
以美国波士顿为例,如果拿这一理论去套,波士顿应该是更理想的创业小镇,因为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中心,但是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并没有在美国遥遥领先。那硅谷的奇迹究竟是什么造成的?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硅谷人,还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硅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词太虚泛了,它可以把我们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装在里面。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硅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创业文化。那么又是什么构成创业文化呢?
虽然我们还不能对此有准确的说法,但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硅谷人喜欢形容硅谷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Habitat)。用一个生物学的术语来形容硅谷文化,的确耐人寻味。栖息地原指动植物栖生之地。动植物之所以在此栖息是因为环境适宜,而环境则包括了复杂的因素,比如气温、湿度、植被,还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栖息地,说明其中层次复杂,难以用机械或电子工程的术语来恰当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术语作类比。这一栖息地至少包括了几方面的因素:
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在硅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业化,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相容,这种开放型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快速的革新。
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有时候换公司都不用换停车场,因为停车场的这边是原来工作的公司,伴随着人才流动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
硅谷人容许失败。在硅谷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家。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跃跃欲试,开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试的人造成压力。
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硅谷人是工作狂,他们认为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在硅谷,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们穿的是牛仔裤,吃的是披萨,喝的是可乐,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财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同时,除了“硅谷文化”,我们还从硅谷的成功中看到了一种自由的创业机制。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奥地利裔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社会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而任何计划者都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只有发挥每一个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经济才会有活力。如今硅谷的成功,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笔者以为,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政府该有的作为,最该做好的一件事也恰是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比如,放宽政策,明确产权,允许技术入股,允许企业转让;搞好类似纳斯达克的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放宽留学生回国政策,支持海外与国内的高科技合作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钱颖一 创新创业 学府 园区 资金 创业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