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现代化指挥中心如“作战指挥部” 病人送医途中医院便做好各项准备
120指挥调度、急救人员现场救治、救护车转运等患者到达医院前的急救措施,被称为院前急救,到达医院后的急救则称为院内急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则是“急救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2013年,武汉市急救中心拉开院前院内一体化融合的序幕,先后与市一医院、市医疗救治中心、亚心医院、武昌医院、市五医院合作共建专科急救站。今年10月,市急救中心进一步与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规范化的“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在“急救一体化”模式下,市民可通过微信一键报警,急救车GPS自动锁定呼叫者,送医途中便可“视频连线”为患者远程会诊,同时院内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可以说,从市民拨通120的一刻起,急救的链条就开始运转了。
昨天,本报首家全媒体健康视频互动平台“周医见”,从后台报名的50多位粉丝中,特邀10位市民代表走进大武汉急救的“心脏”——武汉市急救中心,体验一体化急救“尖板眼”,零距离感受120的速度与责任。
武汉智慧急救平台
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不断闪烁的调度信息,昨天,受邀前来的市民代表走入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便被现代化的调度系统吸引住了。目前,武汉中心城区共有43个急救站100多台救护车,担负近千万人口的院前急救任务,所有任务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记者看到,每个调度员面前都有3块电脑显示屏。调度员接通电话后,通过左边的网络地图锁定呼叫者位置;接着通过中间显示屏匹配最近的车辆,并发出派车指令;这时右侧屏幕显示出该急救任务的执行进展,供调度员实时跟踪。
上午9点48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拿起电话尚未开口,调度系统便自动锁定使用“武汉急救”微信平台的呼叫者位于武胜路江汉一桥附近。
“传统的120呼叫方式是由调度员接听电话,询问患者位置、病情,再调派救护车前往。这一过程要争分夺秒,而对于急救中心的调度员来说,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语言障碍、醉酒、外地来汉者往往无法说清楚所在位置,给派车带来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武汉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统计显示,去年120出车13万次左右,因报不清楚地址导致未能及时救援的情况超过2‰。
今年7月,随着微信急救的推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市民只需关注“武汉急救”微信平台,紧急情况下一键报警,就可将事先在微信上预留的个人信息、医疗健康状况、实时位置等发送到120指挥中心。此外,微信平台还可提供救护车甄别、微信支付、急救技能培训等服务。
通过手机微信可“一键报警”
目前,武汉中心城区120急救车数量已达100多台,包括15台搭载各种“尖板眼”仪器设备、堪称“移动ICU”的智能急救车。病人还在急救车上,相关检查数据已通过“急救云”传输到医院。
6月底,家住万松园的一名孕妇突然破水。送医途中,急救人员通过对讲和视频设备接通市一医院妇产科。撩开被褥的瞬间,连线两边的医护人员都吃了一惊:孕妇宫口大开,毛毛的脚都掉出来了。
危急时刻,妇产科专家一面指导急救护士将毛毛的脚还纳到阴道内,一面指导产妇跟随她的指令调整呼吸。5分钟后产妇抵达医院,便被径直推入手术室,顺利诞下一个6斤重的男宝宝。
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院前急救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院前急救的任务就是把病人送到医院,当时的救护车可视为“转运型救护车”;“非典”后对院前急救提出新要求,急救人员需在车上对病人进行救治,确保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此时救护车上配备了各种车载检查设备,可视为“监护型救护车”;如今,急救车与互联网结合后,不仅仅是病人的简单转运工具、救治平台,更是有利于病人救治和急救出车管理的数据载体。
据了解,除了15台“天生优渥”的新型智能急救车,市急救中心还将陆续在原有救护车基础上加装智能系统。同时,市急救中心将严格执行物价局定价,患者使用“智能救护车”,并不会加收额外费用。
智能救护车堪比“移动ICU”
6月29日,73岁的谭爹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120救护车转往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转运途中,急救医生便将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检查结果传至亚心胸痛中心值班医生。
就在急救车上,值班医生与患者家属“隔空”对话,家属明确手术意愿后在电脑上按下确认键。与此同时,亚心医院内的准备工作便开始了,包括介入导管室准备、转运床准备、电梯控制等。
12点14分,救护车抵达亚心医院大门。
12点15分,患者被推进介入导管室。
12点18分,手术开始。
12点23分,球囊扩张,堵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整个过程仅用9分钟,刷新华中地区急性心梗抢救最快纪录。
对于心梗病人,血管堵塞后拖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因此,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推入介入室做球囊扩张的时间(简称“D2B”),常用于衡量医疗机构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急救能力。D2B的国际标准是不超过90分钟。
2014年1月,市急救中心与亚心医院建立一体化急救试点。此前,只有等患者到达医院后,才能进行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D2B的平均时间是109分钟。去年,这一数据是67分钟。院前和院内的无缝对接,使大武汉心梗抢救“提速”三四十分钟。
从院前到院内一路“绿色通道”
MPDS即“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由美国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推出,它将患者病情或受伤程度分为6个级别,调度员依轻重缓急调度救护车。此外,MPDS一个核心理念是,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对呼叫者进行无间断的电话急救指导。
昨在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来访的市民代表“亲历”了一次“电话急救”全过程。
9点55分,调度员肖燕接到呼叫,青山区和平大道青和居小区一名89岁的老人摔伤,需要送到武汉市九医院。肖燕将任务就近指派给园林路急救站,1分钟后,司机王祥、医生何军、护士孔丹乘坐的救护车驶出急救站。
考虑到高龄老人摔伤的严重性,肖燕分派完任务并未立即挂断电话,而是通过简单的问答进一步了解老人伤情,并指导家属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包括“摔倒是何时发生的”“高处坠落还是平地跌倒”“目前有没有出血”“病人是否清醒”等。幸运的是,从反馈情况来看,老人的情况比较平稳。任务跟踪显示,10点08分,救护车到达现场接到老人,并于20分钟后将其送达市九医院。
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主任丁一鹛介绍,武汉是首批引进“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的城市之一。自该系统2013年在汉启用,目前共电话指导急救42871例。
调度员通过电话隔空指导急救
当天的参观体验活动,令到访的市民连呼“过瘾”。除近距离接触“智能急救”的尖端设备,市民陈女士还在急救医生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心肺复苏和外伤搬运,希望自己学到的急救常识能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记者 武叶)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一体化模式 武汉急救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