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顺治皇帝在哪里火化的? 秉炬于景山寿皇殿
本报8月11日文史版曾刊发《老北京“五镇”之东镇——神木厂在东直门外还是广渠门外》一文,就景山公园在绮望楼举办的《景山历史文化展》中将“东镇”神木厂写成在“东直门外”提出质疑,并以详实的史籍资料论证了老北京“五镇”中的“东镇”应为广渠门。此外,还指出了在寿皇殿的介绍中将东侧牌楼上乾隆皇帝御题的“绍闻祗遹”中的“祗”字写错了等。景山公园知错即改,展板上这两处文字现在都已做了更正。但令人遗憾的是,展览中仍然存在一些疏漏,比如,在介绍北京城肇始的展板上,将“曰”字错写成“约”:“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约蓟’……”此外,在介绍寿皇殿的文字下面也有一处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后遗体火化移棺于景山寿皇殿。”从这句话来看,顺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寿皇殿的,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
“其名约蓟”还是“其名曰蓟”?
“曰”的本义为“说” “约” 的本义为缠束
正在景山公园绮望楼举办的《景山历史文化展》,通过大量的文物资料、历史图片、3D影像等,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景山地处老北京中轴线的独特地位及其历史变迁。前言后面的第一块展板即介绍了《公元前1045年 北京建城》,但下面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约蓟’……”显然,这里的“约”本该是“曰”字,“其名约蓟”应为“其名曰蓟”。
“约”和“曰”能“通假”吗?先看“曰”,“曰”字是一个指事字,在甲骨文中,其形象很像是一个倒置的木铎。木铎是起源于夏商、以木为舌的一种青铜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常用木铎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曰”字的“口”像是铎身,上面的小横像是铎舌。木铎倒置,表示振铎者将发语以告人。故“曰”字的本义为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曰”字是在“口”的上边加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造字本义是开口说话。东汉许慎的《说文·曰部》称:“曰,词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云’、‘曰’双声也。”再看“约”,“约”字是一个形声字,从“糸”,“勺”声。“糸”的本义是细丝,或丝绳,可用于捆绑;“勺”是容量极小、空间有限的容器。“约”为用绳索捆绑使物体处于有限范围内。《说文·糸部》:“约,缠束也。”“束”是将散开之物捆绑在一起,“约”即为束缚、捆缚,所以,“约”的本义就是制约、约束。由此可见,“约”字完全没有“说”的含义,“曰”和“约”二字不能通用。
那么,蓟城是怎么来的呢?早在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城”,“蓟”和“燕”是北京地区两个自然生长的邦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了周王朝。为加强对中国北方的统治,分封了先圣王(一说黄帝,一说尧帝)的后裔于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礼记·乐记》也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据说,“蓟”的得名源于蓟丘,而“蓟丘”的得名又是源于这里最早生长着一种叫“蓟”的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蓟”属于菊科,有“大蓟”和“小蓟”之分。小蓟是人们通常说的“刺儿菜”,大蓟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一米以上,茎有刺,叶子羽状,花紫色,可入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漯水注》中记载:“……昔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有关专家考证,蓟丘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蓟城的遗址。到了周成王时,又封王室贵族召公于北燕。“北燕”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燕”遂将国都都城也迁到了“蓟”。“蓟城”作为北京城的源头,正如绮望楼《景山历史文化展》所说的“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曰蓟,其时为周’”。
顺治皇帝究竟是在哪里火化的?
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 秉炬于景山寿皇殿
在绮望楼的《景山历史文化展》中,有一张记述景山历史变迁的大事年表,其中清代年表中的文字介绍是:“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谕礼、工二部,更万岁山为景山。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后遗体火化移棺于景山寿皇殿。”从这句话来看,1661年,顺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寿皇殿的,然而,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38年3月15日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18年。1661年2月5日,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建于明嘉靖年间,建筑形式为工字形殿,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逝于养心殿。其中,顺治是自愿火化的唯一一个皇帝。《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顺治皇帝驾崩后,在乾清宫停灵27天。“ 四月十七日,梓宫出东华门移至景山寿皇殿”。停灵百日之后,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遗体火化后,其宝宫(骨灰罐)安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也就是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移棺于景山寿皇殿”后,才进行了遗体火化。
对于顺治帝之死以及后来到景山火化,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在《大故宫》里进行过详细考证。他认为,顺治皇帝因患天花死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间挂帷帐的龙床上,不仅有正史记载,还有很多其他佐证。比如,因顺治帝患天花,清廷曾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顺治帝病危时,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帝的口授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到初七日傍晚撰写并修改完毕。当夜,顺治帝甍。
关于遗体火化,顺治皇帝也有遗嘱:“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皇帝遗体的火化仪式由溪森和尚主持。顺治帝之所以希望溪森和尚来为自己进行火化,一是因为溪森和尚常与他一起讲经说法,当年他想出家时就曾找溪森和尚来剃度;二是顺治皇帝的爱妃董鄂妃的遗体也是由溪森和尚火化的。顺治皇帝驾崩之时,溪森和尚正在杭州,接到顺治帝遗旨后马上赶赴京城。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文武百官齐聚景山寿皇殿前,孝庄文皇后一身黑色素服,悲哀至极。溪森和尚按照顺治帝的生前安排,早早赶到景山寿皇殿准备为顺治帝遗体秉炬火化。当他举起火把点燃干柴烧棺材时,文武百官哭声震天,孝庄文皇后更是悲声不绝。溪森和尚圆寂后,其门人超德等编撰的《明道正觉溪森禅师语录》曾记载了有关火化之事。《五灯全书》引溪森语录云:世祖遗诏,召师(溪森)至景山寿皇殿秉炬,曰: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顾左右曰:寿皇殿前,官马大路。遂进炬……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顺治皇帝 火化 秉炬 景山寿皇殿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