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点赞之交甘若醴
短短几年内,朋友圈不仅成了中国人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还跃居为互联网产业不容忽视的生态圈。朋友圈改变了社交模式,增加了信息获取途径,也改变了生活——有多少人用上班、上课和应该睡觉的时间刷朋友圈!朋友圈拓宽了交友的广度,也限制了交友的深度,很多人之间的友谊不过是“点赞之交”。朋友圈的信息流虽然汹涌,但是未免局促;尽管美好的事物在朋友圈居多,但是刻意“经营”难免使人疲劳。
近两年,身边时不时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戒掉”朋友圈,或者计划规定自己每天看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几次,每次不超过多少分钟。很不幸,他们无一成功。微信界面底部左起第三栏的小红点,就像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在人们的现实与精神世界里阴魂不散。
我能理解他们这种“想戒不能戒的冲动”。朋友圈虽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集合了资讯与社交的双重功能,仿佛是一扇门,把逼仄的个人空间与广袤的大千世界联结起来。放不下朋友圈,无非是害怕与世界失联。
说朋友圈里有个“世界”,并不夸张。比如微信好友1000+的我,样本基数够大,每天一大乐趣就是透过朋友圈的时间线窥视多样性的世界。多好玩呀!有人家国天下,有人风花雪月小确幸,漂亮妹子热衷于展示颜值,个别“相貌感人”的汉子也沉溺自拍,代购妹子勤奋地贴出美好的商品和更加美好的价格,不代购的人偶尔痛斥微商恶化朋友圈生态。同一个朋友圈,却没有同一个梦想,参差多态的世界汇于时间线,是多好的社会学观察样本!
但说起来挺讽刺的,微信朋友圈的设计逻辑本来是偏封闭的。一般说来,你只能看到你的联系人所发布和分享的内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朋友圈的外延非常有限。
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好友”筛选、再生产的结果。与其说朋友圈呈现给人的是大千世界,还不如说是一幅幅联系人画像,它记录你的“好友”的喜怒哀乐、趣味取向。与此同时,不符合画像的内容信息,轻易就能被屏蔽。朋友圈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说的那个Matrix(矩阵)的世界。
有个笑话说当今中国有三大话题不可触碰:中医、转基因以及韩寒。就这些话题意见不同,据说足以让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如果一个坚定的“中医黑”发现朋友圈出现中医拥趸,而且成天转发养生小文,他可能直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干脆拉黑。现代生活匆忙而焦虑,“三观”不合,眼不见心不烦,久而久之,朋友圈愈发“和谐”,也愈发狭窄和封闭。不同人的朋友圈里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热火朝天、尽人皆知的话题,到了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就陷入了不可思议的寂静与沉默。这种现象发生在同一片蓝天下,想想也是神奇。
当然也有那么些东西,不管你的Matrix多么严丝合缝、坚不可摧,它都能渗透进来。比如最近无处不在的某款口红,即便我的朋友圈画像和美妆、时尚关联不大,它还是透过各种缝隙传导到了我这里。这可以归功于商业推广的强大。这种事一般只发生在营销领域。信息与思想,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穿透力。
封闭不尽然是个消极概念,问题是在当今时代,“封闭”很难和“专注”“深度”发生联系,很可能产生浮躁的结果。一言不合就拉黑,在移动社交场域太容易发生了。我围观过很多网络论战,经常发现争执不下的双方都对着空气义愤填膺、豪情万丈,吵到最后统统失焦,但双方观点压根就是一致的。在如此背景下,封闭几乎等同于狭隘,同这样的“世界”保持联系,未必是多么健康的精神现象。
这两天,传媒圈最热闹的事件,是澎湃新闻网原CEO邱兵创办的“梨视频”上线。主打短视频的“梨视频”强调短平快,跳过铺陈,直入高潮。邱兵举了个例子:一场车祸的视频,关键也就那十几秒,所以冗余部分统统该剪掉。这是非常清醒的商业逻辑,却也暗示人们:这个世界就是浮躁的,浮光掠影总强过精雕细琢。我们对每条朋友圈内容所能保持的注意力可能只不过10秒。快速吸收、快速反应的思维活动,塑造了朋友圈的样貌,也剪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侧影。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向局限的空间里一退再退,被屏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比“封闭”或是“开放”更要紧、更让人忧心的议题。足够清醒的人不会把朋友圈当作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怕就怕甘愿蜷缩在狭隘的精神世界里,拒绝沉淀与深度。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应归咎于这样消极的姿态,而非哪款不够开放的产品。
@中杰:早先时,朋友圈里都是身边的朋友,人不多,我把朋友圈当成对朋友公开的日记本,分享生活中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记录下当时的心理状态,若干年后,翻看这些记录,还可以回味曾经的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朋友圈定位是准确的。现在,我发朋友圈前都要考虑一番,因为朋友圈里除了朋友,还有领导、客户,甚至有一些只见了一面就加好友的人。话说多了,难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朋友圈就成了鸡肋,不纯粹了。
@秦嬴博:我在外地工作,我和我爸不一定每天都发信息或打电话,刷朋友圈倒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没有更新,第二天一早我爸就问我怎么没更新。似乎只要看到彼此更新,才能感觉对方的存在。这大概就是情感依赖吧,也是父子之间的一种互动。
@暖小皖:我对微商一向颇有微词,之前做微商的朋友都被我屏蔽了——哪怕你宣传得再好,我没有需要就不会买。但是,朋友圈可以屏蔽,好友却不能屏蔽。微商朋友时常主动发来一些“温馨提示”和祝福话语,有时候直接发广告。买还是不买?买吧,没啥用;不买吧,又影响关系。我挺纠结,希望微商不要拿自己的朋友当客户!
@胡波:于我而言,微信就是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软件。日常工作已经很繁忙了,哪里有时间去刻意“经营”朋友圈?作为一名教师,我注意到95后的大一新生们更多的是加了我的QQ。其实,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很少有交集,学生毕业之后联系就更少了。在校期间,学生们在微信、QQ里晒的东西,除了少数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几乎都是自拍、美食、游戏、电影、直播、社团活动、男女朋友等话题。
@我爸喊我小二子:朋友圈就像父母监督自己的“监视器”。我爱刷朋友圈,经常把照片和随感往朋友圈发。虽然父母不点赞、不评论,但每一条必读。有时候,我凌晨抱怨失眠或生病,父母就赶紧打来电话。这种“监视”其实是关心,所以尽管加了父母,我在朋友圈里依旧“任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朋友圈 点赞 关闭朋友圈 微信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