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建筑师王澍:世界是多样的 我也是其中一样
从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到刚刚完工的富春山馆和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荣获“建筑界最高奖项”的王澍和他诸多作品一直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喧嚣与争议中,王澍始终与世界保持距离。他说,“我从来不相信世界只有一个样子,世界是多样的,我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儿。”
11月3日,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接受新京报专访。新京报记者姜胜南 摄
本期面孔:建筑师王澍
对话人物: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对话动机:
从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到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杭州中山路改造、富阳文村改造,再到刚刚完工的富春山馆和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荣获“建筑界最高奖项”的王澍和他诸多作品一直是聚光灯下的焦点。
在喧嚣与争议中,王澍始终与世界保持距离。他说,我们都是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奋斗精神的小孩,既是自己想这样努力的,又不全是自己,好像是被时代裹挟着向前。但总归都是有一个蛮艰苦复杂的过程。他不会开车,不会用电脑,也很少上网。画图依然都是用铅笔手绘,自称“老古董”。
他说,“我从来不相信世界只有一个样子,世界是多样的,我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儿。”
乌镇特别像未来建筑的想法
剥洋葱:刚刚完工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最近备受关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
王澍:这个其实不是完全的新设计。我去年春天开始接触,当时已经有设计,施工也已经开始,但被叫停了。就像是建筑得了病,我其实是去治病的。
剥洋葱:主要是什么问题?
王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定位不准,另外一个是水土不服。它是国外设计师的一个不错的设计,但它是一个泛泛的设计,可以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新城里做会议、展览。另外,它是一个很大的建筑,21米高,8万多平方米。按照原来的设计,这么大的体量基本就是三个大方块,每个方块的边长差不多都超过100米,是没有任何装饰的现代建筑。
剥洋葱: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一个小镇文化和互联网相结合,难度高吗?
王澍:这个非常难做。乌镇那么小一块地方,你需要用非常特殊的手段,才能让那么巨大的一个建筑像隐形飞机一样呆在那,不觉得突兀。乌镇的建筑是很小的,平民住的房子,一般两三层,每一栋房子都是几百平方米。这些房子怎么能跟那么大的巨型建筑放在一起,而不让人觉得乌镇就变成了侏儒?这很难。
剥洋葱:你接触后从哪些方面着手设计?
王澍:会议中心原本是一个大玻璃盒子,把人封在里面开会,除了开会什么都不用干。这跟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都不符合。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结构,里面有很多自发的、小巧自由状的东西,这与在大会堂里开会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现在你去看,除了外立面的材料,我还在它的外表皮增加了一个小活动场所的系统。接近地面的一二层,我们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和小场所,半室内半室外,做到不淋雨。就像是从乌镇里拆出来的小亭子、小廊子,每一处都能容纳十几个人讨论事情,有小火花可以得到碰撞。通过这个系统去打破原来封闭的系统。
剥洋葱:找到了乌镇和互联网的一种关系。
王澍:对,如果从空中俯拍乌镇的屋顶,就会发现,乌镇的屋顶就呈现在这些建筑的立面上,整个立面其实就是乌镇屋顶的投射。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其实特别有意思。乌镇就是一个碎片化、平民化的结构,这个其实是跟互联网的本性一样的。所以表面上看两者根本不搭界,但其实本质上非常有关系,我把这个关系找到了。
在互联网时代,大都市和大建筑恐怕都不需要了,因为它不在乎你在多大的建筑里,只要你手上拿着一个屏幕。而大建筑其实是工业时代,关于财富和权力的表达。站在这一点上看,碎片化的乌镇应该特别像未来建筑的想法,更符合互联网时代。
王澍设计的富阳文村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
剥洋葱: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高层住宅钱江时代、到宁波博物馆,再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杭州市中山路改造和文村改造,这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中,你最看重什么?
王澍:因为精力有限,我基本是从建筑类型的角度来选择的,这是不同的思考,算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比如象山校园,容纳5、6千人,其实就是一个小城市试验;一条街就是关于城市街道复兴的实验,对建筑师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尝试;包括钱江时代,一个城市里90%以上的建筑都是房地产为主的,如果我们不在其中发声,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做一个类型实验。
在这其中,我最大的兴趣就是要面对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是以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我希望经过认真的思考,能给出一个与现有建筑模式能够清楚区隔开的一个方向。也想看看这种尝试做下去以后,对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剥洋葱:在与业主沟通的问题上,你是怎么做的,建筑师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
王澍: 很多时候业主只有一个抽象的、模模糊糊的愿望,对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并不是特别清晰。当然,也有一些业主会拿出一张在美国拍的照片说,我要这种。大部分时候,当业主只有美好愿望,又不是很清晰的时候,他实际上需要你进行积极的建筑引导。
我们很多建筑师容易出的一个问题是,有过于被动的服务意识。 建筑师在这时候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要很积极地介入,通过做功课,把一些业主可能根本意识不到的问题预见出来。然后,业主才会真正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建筑师需要很好的想象力,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去下功夫。
剥洋葱:我注意到,象山校园在教室、宿舍等方面的设计偏内向和阴郁。师生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王澍:对,我特别设计了带有沉思气质的空间,因为我觉得这个时代特别缺乏对沉思的关注。我们需要思考,而不是用眼睛来看那些快速闪现的图像。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比如有的学生抱怨光线不够亮,我说,我设计的又不是医院。
也许学校和修道院更像一点,修道院就是沉思用的。医院是现代建筑很重要的一个空间意象,要求我们把建筑设计得跟医院一样明亮,这意味着更明亮、更健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也会反问一些老师,教室里光线不好,谁规定上课一定要在教室里?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敢于做出更自在的选择。
剥洋葱:你对视觉上的标志有一些抵制?
王澍:我对视觉中心化的东西,是有抵制的,因为未来的建筑不会是那样的。每一次当我遇见别人让我做一个标志性建筑的时候,我都会想方设法把它消解掉。就像新落成的富春山馆,通过设计,它与周围的山水融合在一起,就像一个隐身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对单纯视觉上的标志的一种反思。
11月3日,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接受新京报专访。新京报记者姜胜南 摄
建筑师应该把哲学家和工匠结合在一起
剥洋葱:今年初的时候,我注意到你毕业后的处女作——海宁青少年宫,要重建了。
王澍:我不太清楚。对我来说,其实已经是沧海桑田。
(做设计的)那个时候是挺有趣。我的那个作品从建筑语言上来说,是特别走现代先锋路线的一种。白色是典型的现代建筑语言,中间是带有革命隐喻的红色方块,是强烈的刺激和冲突的表达,像摇滚音乐的作品。那是80年代很反叛的心态。
80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大家都想有点突破的那种心态。当时他们一看那个方案觉得特别新鲜。县里的领导当评委,政府的办公楼灯火通明,一直评到夜里11点,据说争论得很厉害。最后11点半,出来告诉我们,你们赢了。他们大概觉得是青少年宫,应该很先锋,很探索。是挺巧合的一件事。
剥洋葱:为什么说是“沧海桑田”?
王澍:因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激情和心态。后来没有再做过那样的建筑。那个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东西很危险。血气方刚的年龄,稍微想得多一点,你就知道这种激情是有破坏性的,而且破坏完了,你都不知道破坏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80年代末,我去了深圳。在那里,现代建筑以商业的名义,使大家卷入了一种商品经济的浪潮,这个问题不再被思考,但它的破坏力一直没有减少。
剥洋葱:那时具体的困惑是什么?
王澍:我困扰的问题是,现代建筑的语言不是一个可以放之四海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它跟我们的文化有什么关系?相对于中国自然生长的建筑,它就是纯粹人工的,它跟我生长、熟悉的世界,关系太远了。
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之所以我们原来喜欢的世界无法得到延续,是因为建筑师的培养和工作方式有问题。中国建筑的建造一定是以材料、劳作、匠艺为基础的,但中国的建筑教育是完全西化的,我们学到的方法是,既不讨论材料,也不讨论匠艺,一开始就是教你画一些西方建筑的图样,完全跟中国建筑没有关系。
剥洋葱:所以,只在深圳呆了几个月,就回到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
王澍:对。我属于那种比较“顶针儿”的人,想到这些就很难做下去,干脆停掉,开始寻找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
剥洋葱:你经常提到杭州“隐居”那几年,在西湖边的闲思,那对后来的你有什么影响?
王澍:现在做建筑,对山水、地势的判断,都跟那时候很有关系。以前看中国的山水画看不进去,那时候整天看山看水,就看进去了。因为你跟真正的山水开始对应的时候,就开始理解它到底在画什么。它不完全是知识,是一种体会,你的眼睛会越变越开阔,看东西越来越开阔。原来做建筑它就是一个物体,现在你做完之后,它展现出来的已经超过了你的眼界。这需要时间去逐渐养成。
同时,那时候没有再做建筑设计,只做了很少量的、小的改造项目,比如帮人家改造一个小店。那时候一个工程3个月,我每天都在工地上,早上8点到夜里12点。跟工人聊天,为什么木头要这样放,钢要这样,这里面的限度、余地、可能性都问得很清楚。我一定要把每根钉子怎么敲进去的都搞清楚。所谓熟能生巧、能工巧匠,这些都是我们建筑教育没有涉及的。相当于完成了自我的一个建筑教育,把一个哲学家和一个工匠结合在一起。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新京报记者李兴丽 摄
传统文化长期积累,才能达到一个高度
剥洋葱:你一直在城市和乡村项目之间进行实验。城市和乡村在建筑设计上有什么共通点吗?
王澍:中国的生活哲学其实是反设计的,城市和乡村在这点上没有什么不同,建筑在其中都是承载生活方式的实体文化。以前人们的思维都是城市化是方向,现在重返乡村的生活方式,只要你选择是完全可能的。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时代,部落群体的兴起瓦解了以前城市里的社区,这些都使建筑可能是多样化、差异化的。我和我的建筑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儿。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换期,面临未来生活模式和发展模式的一个选择性问题。
剥洋葱:在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后,你带领学生开始重返乡村,进行乡村改造。乡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
王澍:在获奖之前我们就开始了。乡村改造不只是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中国的乡村对我们今天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平衡。现在最危险的情况是,乡村越来越处在崩溃和萎缩的边缘,你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几乎就是最后一代人,还在坚持生活,未来10年20年可能就会看到他们的终结。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所有的努力我觉得都是需要的,需要很多建筑师参与。只不过大家可能入手的角度会不一样,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做的,就是围绕着旅游做。比如做小酒店、咖啡店、民宿或者书店等,这些都很需要。
但是我觉得,真正直接接触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重要,却很少有人做,因为这个很难做,就是个“马蜂窝”。
剥洋葱:以浙江富阳文村的改造为例,改造的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模式?
王澍:它只是一个小事件,但我觉得多少还是有作用。你可以看到大家焕发出来的那种对新生活的热情,最近的新闻是,有几户在家里建好后,想象着要开一个民宿。
当时选中文村,就是因为它没有达到保护标准的文物、古建筑,没有特别动人的美景,也不在主要的交通线上,是一个按照残留的乡村脉络在发展的、足够普通的浙江村庄。现在,它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点。我们想把文村做成一种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当时我们发掘了20几个工匠,他们在当地都是以砌石为生的石匠。我们在做完示范后,希望他们后续能对接上,然后外面能有一些资金进来,慢慢接续起村庄的气脉,在传统上生长出新的东西,可以得到推广。
剥洋葱:你曾为一些县市设计的新民居打了很低的分数,原因是什么?
王澍:审美恶劣。它不是说不高,是恶劣,这是农村面临的真实的状态。那些设计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一些特别奇怪的,像主题乐园,稀奇古怪的东西的一个集合。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是需要记录的,长期积累之后,才能达到一个高度。但现在,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是七零八落,在这个基础上,那些“新文化”的诞生是非常幼稚的。
剥洋葱:你在新书《造房子》里提及童年的一些感知,比如对土地和劳作的亲近。这种生命最初的感知对一个建筑师来说,都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王澍:还是有很多影响。比如我的建筑周围很少有硬地,建筑都是插在泥土之中,这是很直接的表现。
我的建筑的核心观念是以劳作为基础的,一般建筑师是以画图为基础的。这些经历之间都有因果关系。我七八岁的时候在新疆生活,那时候学校停课闹革命。那还是吃饭凭票的年代,食物很紧张,老师们在校园里开垦出了70亩土地,自给自足。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当小工。印象很深的是跟大人一起做泥砖,那时候,泥砖是整个新疆主要的建筑材料。我们一帮小孩儿都站在模子里,用脚把泥巴踩成砖头,然后太阳把它晒干。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生活环境在成长中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对土地的亲近,还有比如现在我对传统工匠做法非常熟悉,这种熟悉根源于当年对劳作本身很感兴趣。
剥洋葱:你提到十几岁的时候看过《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否觉得克利斯朵夫与你的经历有共同之处?
王澍:对,在那个年代,我特别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就是回顾自己小小的年龄的过去,再想象自己的未来。出生在一德国小城的克利斯朵夫去了法国,他拿一本小小的字典,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进行交流。这些小的细节对我影响都很大。
我们都是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奋斗精神的小孩,既是自己想这样努力的,又不全是自己,好像是被时代裹挟着向前。但总归都是有一个蛮艰苦复杂的过程,走了过来。
剥洋葱:你会看网上的评论吗,关于你和你的建筑?
王澍:我不会用电脑,很少上网。画图现在都是用铅笔手绘,也很少用尺子。也不会开车,属于“老古董”的那种。就像前面说的,我从来不相信世界只有一个样子,世界是多样的,我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儿,也是差异化中的一小样儿。
新京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现在的心情。
王澍:平淡而愉快。什么都挺好的你就会愉快,但其实真正的生活平平淡淡的,这种状态其实特别好。
新京报: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王澍:蛮满意的,特别遗憾的事情没有。一个事情做好了就有满足感,我们的做法就是把每一天该做的事情做好。
新京报:如果过去的事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
王澍:我觉得几乎没有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吧,因为你每天碰到的新事情几乎都跟过去的事情类似。事情实际上是反复、重复发生的。
新京报:对未来迫切的期待是什么?
王澍:过两天应该能见到我儿子吧,哈哈。
新京报:给现在的生活打几分?
王澍:对生活不能太贪,能够得9分就是很好的,10分我从来不想,因为不知道那是什么一种状态。始终保持9分,就非常幸福了。
新京报:你希望未来社会从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王澍:我希望还是少折腾,一个好的社会,文明、文化要想能发展下去,需要积累。我们经常犯的问题就是刚积累了一点,就被折腾掉了,完了之后再积累再折腾,基本上最后就处在一个很低的状态上。所以少折腾。(李兴丽)
编辑:陈佳
关键词:建筑师王澍 世界是多样的 我也是其中一样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