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龚良:让“躺”在库房里的典藏“活”起来

2016年11月10日 15:14 | 作者:魏沛娜 | 来源:深圳商报
分享到: 

作为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创建的综合性博物馆,从南京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缩影。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昨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近年来,南京博物院深入挖掘博物馆内涵,缜密规划布局,完善功能设施,创新服务方式,致力于建设展览特色强、科研能力强、文化氛围强、服务功能强的综合性博物馆,在传承中谋求新变革。如今,南京博物院以馆藏资源为突破口,架起沟通公众与社会的桥梁,已成为汇集中华历史积淀、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场所。

龚良

龚良

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学术价值

谈及当下国内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龚良指出,国内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却出现“千馆一面”的现象,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呈现不同的面貌,南京博物院管理团队花费4年时间进行规划、梳理自身定位。2009年首次提出“成为全国综合性最强的博物馆”的目标定位。

龚良介绍,“综合性博物馆”的特色定位基于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42万件,既有出土文物,也有宫廷传世品,文物类别之丰富堪称全国之最。“1933年后,包括中央博物院所属的古物陈列所文物与故宫文物一起南迁到南京,后又移迁到四川、贵州等地,抗战结束后,有20万件运到台湾,目前南博还余留10余万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南博除面向全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外,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活动,收集大量珍贵标本,成为今天的非遗藏品。”

然而,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收藏并未让南博的发展止步于“守成”,而是积极探索“活化”馆藏资源的方式,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学术价值,让“躺”在库房里的典藏“活”起来,且进一步突出综合性特色定位。

让公众喜欢来、愿意来

龚良表示,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两方面“活化”馆藏资源,突出综合性特色。第一,强化综合性的机构建制,为“活化”馆藏资源建立学术支撑体系。具体来讲,南京博物院以科学的机构分类为依托,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在江苏,所有跟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省级研究部门,全部集中在南京博物院,包括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古建研究所,以及南博陈列艺术研究所等,并且设置大遗址保护中心和开放管理中心。目前,南博每年保持同期开放的展览在22个左右,每月保持2至3个展览的更新频率,试图将馆藏资源打造为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第二,拓展工作范畴,对馆藏资源实现综合性利用、开发。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工作重心从单纯的博物馆内文物征集、展览、研究转向对江苏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综合性的工作性质促使南京博物院在推出精品展览的同时,也能做好收集、保护、研究、利用馆藏藏品的大文章。为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南京博物院于2013年在调查走访、研究筛选的基础上,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研发出一批具有南京博物院风格的文创产品7大类近3000个品种,包括陶瓷、铜器、琉璃等典藏精品类,山水、花鸟、人物画等书法绘画类,文房四宝等趣味生活类,共计文创产品十余万件。“最为关键的不是南博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能够用活多少资源。”龚良说。

此外,南京博物院致力于将“综合性博物馆”的效能最大化,积极创建集历史探索、文物欣赏、艺术展示、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多样性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创新引入多媒体导览系统,增进公众参与感。“南京博物院正以藏品架起沟通桥梁,以多元、分众的服务方式吸引观众,试图将博物馆优质资源与社会共享,努力成为公众喜爱的博物馆。让公众喜欢来、愿意来,逗留的时间更长”。龚良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龚良 库房 典藏 南京博物院 学术价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