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刘月明:小丑医生的爱
人物小传:
刘月明,男,小丑医生,带领志愿者组织30多次服务,为病儿送去欢乐,减轻痛苦
2015年,成都医学院烧伤整形科医生刘月明,被派往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学习3个月,期间有一个场景深深触动了他。
在给儿童做手术前,麻醉师们召唤来一群“医疗小丑”(也叫小丑医生)陪孩子玩,其中有个“藏猫猫”的游戏,用面罩遮住脸,让别人来认。这个面罩和麻醉时所用的一模一样。等到真正手术、面罩盖在脸上时,孩子以为还是在做游戏,冲着麻醉师呵呵笑,丝毫没有恐惧。之前的学习中,刘月明总觉得国内的医疗设施、设备和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但这一次观摩让他觉得,在人文关怀上我们和国外差了一大截。
通过查资料刘月明发现,在国内鲜有报道的“医疗小丑”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医疗小丑不是直接治病救人,而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在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的同时,降低痛苦、提升就医体验和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回国后,刘月明和他的同伴们急切地想和人分享“小丑医生”的好处。
“不就是陪孩子玩吗!这能有多难?!”这是刘月明最初的想法。他买了很多道具,花花绿绿的衣服、夸张的面具、吱哇乱叫的玩偶。当“小丑医生”穿着怪异,信心满满走进病房时,患儿并没有表现出好奇和开心,相反,却对着小丑医生们哇哇大哭。刘月明郁闷极了。
这次碰壁让他反省,“小丑医生”和舞台小丑其实很不一样。“小丑医生”不需要夸张,最忌讳遮住脸。看不到“小丑”的表情,患者无法和其建立感情联系。于是,他指导志愿者们只戴红鼻头,衣服上只有少许卡通装饰。
从照虎画猫,到四处打听,再到请专业团队做培训,刘月明的志愿者团队已经越来越成熟,目前已经在四川各个医院组织了30多次服务。面对“排斥生人”的孩子,他们也有了很多方法和心得。“小丑医生”曾服务过一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白血病患儿。孩子有一个心愿,想看流星雨。“小丑医生”们特制了一些手电筒,拉上窗帘,关掉灯。手电筒的光投射在天花板上、孩子的脸上,就好像流星划过。孩子高兴极了,随后的治疗也非常配合。最终,这个孩子找到了合适配型的骨髓,目前已康复出院。
2016年9月,刘月明在成都医学院开了门选修课。课程名字就叫“小丑医生课堂”。他觉得如今的医疗模式变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正道”。课堂翻来覆去讲的人文关怀理念和重要性,空洞、枯燥,学生不爱听。真正的人文课堂不在教室里,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医院病房内。“小丑医生”是这个模式的完美体现。
刘月明教给学生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小丑”,最重要的素质是富有爱心。技巧笨拙一些,技能少一些,都没问题。爱能弥补全部。其次,是充分、恰当地表达自己。以色列团队在给他们培训时,有一个环节叫“喜怒哀乐秀”。学员要听老师指挥,展现相应的面部表情和情绪。结果,有的人在表现愤怒或悲伤时,咯咯笑出声。老师很生气:为什么表情和心情表达不一致?这是中国几千年“内敛”文化在施威。最后,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刘月明自诩为标准中国式好孩子,内敛、克制。但和以色列“小丑医生”相处的几天里,他由衷地开心,笑得合不拢嘴。适当地表达情绪,永远“玩得起来”,让他回归孩童式的真诚、直率。他感悟到,快乐的能力可以习得、提高。
刘月明一直牢牢记得一位“小丑医生”教导他的话:你快乐与否,病人总是知道。
编辑:赵彦
关键词:小丑医生 医疗小丑